直面扩招与入世,高等教育的诸多问题都有待重新厘订。专业建设自然也不能例外。本文仅就扩招和加入WTO后,高校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所面对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谈几点认识。
一、高校专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专业建设是人才素质培养的前提基础和保障条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但从目前现状来看,专业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扩招和加入WTO后,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矛盾将更为突出。
其一,扩招与入世引发并加速市场化,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面临严重挑战。首先,高校扩招生及毕业生的结构与数量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由于我国缺乏科学的人才预测和规划,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确定的依据并不充分,有很大的盲目性。例如,一些专业设点过多,招生量过大;而另一些专业设点过少,招生量过小,造成毕业生既供过于求,又供不应求。从专业建设的效果看,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转化程度,即知识的转化率,在较大程度上由专业建设的效果来决定;如何防止毕业生的知识废旧,也与专业建设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关。其次,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必然加快,人力资源配置必将走向市场化。高等院校必须认真研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特别是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灵活机动地调整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显然,那种管得过细、过死的教育管理体制,大一统的教学计划,过窄、过细的专业设置,是无法适应市场化的要求的。
其二,扩招与加入WTO引发并加速国际化,高校专业建设将面对更猛烈地冲击。进入WTO,意味着我们将按照WTO的基本原则进行市场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国际化的投资和融资,进行跨国性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球化的经贸活动。另一方面,加入WTO,我国部分产业将“直通”式进入知识化时代,部分处于工业化或传统阶段的产业必将在技术上优化改造升级,各类产业在相当范围内将不同程度参与国际化竞争,这都要求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上考虑培养熟悉国情、具有很好外语水平、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精通WTO基本规则和国际惯例的各类专业人才。培育这样的人才,必然要求高校要在教学方面提高质量,在培养计划、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训练和考核标准方面,努力与国际接轨,直接采用国际承认的各种工程标准,努力创设具有国际标准的实验教学和工程实践训练的条件。
其三,扩招与加入WTO,引发并加速现代化进程,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受到深刻影响。加入WTO,意味着我们将直接面向世界,面向信息化、知识化、高度现代化。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网络革命的深远影响,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将对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提出一系列挑战。例如,在现代高新技术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大学应当扮演什么角色,学科专业如何调整转换,面对知识量、信息量的剧增,学校如何敏锐地做出反应,及时调整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为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应当如何调整专业人才的目标模式等等。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并把专业改革与发展作为突破口,应成为高等院校迎接挑战、走向世界的一项最重要的战略选择。
二、高校专业建设的改革构想
扩招与加入WTO后,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受到冲击与挑战,我们必须主动应对,在逐步调整适应中,把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其一,改革统得过严、过细的旧管理体制,建立宏观调控与大学自主办学相结合的新型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政府在办教育中统得过多、过严,使得教育少有活力。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掌握发展教育的大政方针,制定规划、规范,进行政策指导和有效监督,并对国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给予财力保证和政策支持;大学则应当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根据人才的需求及其变化情况,灵活机动地自主调整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同时,每个大学应当根据自己的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推出自身的优势“产品”和优势“品牌”。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有所侧重,突出自己的特色,树立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状况。
其二,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高等院校,他们的角色定位不同,发展方向和目标也就不一样。明确了角色定位,学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即可依据学校的实际条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以及发展的客观趋势做出统一的规划。这一规划是否合理,是否切实可行,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对学校的评价,应是评价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就要求学校不断地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调整本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并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实际要求。
其三,抓住热门专业,优化特色专业,大力发展品牌专业。WTO对高校传统专业格局将产生强大的冲击波。涉外职业、高新技术的职业需求将有增加的趋势。扩招给三类专业重新定位。一是特色专业趋热。特色专业往往由历史文化积淀而成,专业配置力量较强。二是热门专业仍热。由于惯性作用,市场需求较旺,生源充足,专业发展空间较大。三是品牌专业转热。品牌专业是指具有鲜明特色,经包装和形象设计区别于同类专业或外校相同专业。
第一,关于热门专业。在专业建设实践中,专业变迁呈现强弱更迭,冷热转换的态势。而有一些专业,如一些基础专业,因为它们远离社会上某些热门岗位,似乎成为冷门;还有一些专业,如商业经济专业,经过数10年的建设,已形成了结构合理、综合力量较强的师资队伍,有较大的教学资源存量,且专业性较强。但随着国家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这些专业将不复存在。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如何保持热门专业优势。一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提高人才素质,使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二是要调整专业侧重,使之适应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第二,关于品牌专业。美国芝加哥大学特别强调宽松的环境,以培养思想活跃的经济学家,它的MBA专业非常受欢迎。重庆商学院从市场需要出发,与太极集团经过长期的合作与协商,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商务策划专业,并作为其品牌专业。他们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活动,在探索培养高素质商务人才方面,闯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虽然品牌专业是可以改变的,今天的优势也可能成为明天的负担,但品牌专业的特质,及其在社会上树立的形象,其影响作用不可低估。
第三,关于特色专业。所谓特色专业是指具备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风格的专业。它首先应具有前瞻性,即特色专业应该是具有生命力的、发展稳定、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或具有高科技含量;或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符合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趋势,而且能在比较长的甚至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存在,这样的专业可能投入多,但收效期长,容易办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成熟专业,办成“龙头”专业。其次,特色专业还应具有先进性和示范性特征。它要求在专业建设的观念上有独特性,人才培养的手段上有新颖性,课程设置、知识和技能的结构上有科学性,产教结合架构上有独创性。
应该指出:“特色专业”不是自诩的,而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凭其业绩逐步形成的。形成的因素有诸多方面,本文不再做具体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