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质量改革 > 正文
质量改革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发表于: 2004-04-04 00:00 点击:


 
 

    2001年起,在以往课程建设基础上,配合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部署,我校启动了“本科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们认为,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应充分重视以下七个问题。

  一、要有正确的精品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本科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启动之初,学校即明确了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建设不同类型的精品课程,推进各学科课程的整体建设,促进采取与研究型大学特点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与创造性研究的积极性。

    从这一目的出发,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本科精品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要在建设研究型大学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下,按照“重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确定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的整体构架,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研究与实践并重,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以培养学生适应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方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学校确定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定位”,明确了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措施,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构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

  二、要有明确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清华目前正着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精品课程建设要服从于学校建设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在建设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和前述思想指导下,我们认为,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建设一批能体现学校当前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示范性课程。

    具体而言,这批课程要能够成为学校本科课程建设的“龙头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建设,要推动“一个理念”,即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要提升“一批课程”,即建成一批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课程;要带动“一片课程”,即大范围推进我校本科课程建设,提升本科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要营造“一种氛围”,即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教学氛围;要培养“一支队伍”,通过每个精品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促进学校
尽快完成本科教学中坚力量的新老交替。我们认为,只有做到这“五个一”,才能算基本上达到了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

  三、要有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定位

    精品课程应该定位于“高水平”。清华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精品课程不仅要在校内是优秀课程,在全国同类课程中也应是佼佼者,应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和影响力,应是国内同类课程建设方向的引领者;甚至在国际同行中也应为人所知,有一席之地。

    基于以上考虑,目前我校在建的精品课程中,有45%以上课程明确定位于国际一流或国内领先。其中一些专业课明确定位于国际一流研究型专业精品课,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少、精、宽、新”,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研究型特色”。一些基础较好的专业基础课提出“精益求精,高上拔高,向国际一流奋斗”。课程定位总是与培养学生的要求密不可分的,一些课程明确定位于要造就具有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通识型知识结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一些课程(如法律、传媒)则明确提出要培养高级优秀职业人才,培养的学生既要对本职业充满激情,还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
力,具有科学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态度。

  四、要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六要素”之中

    如果没有教学理念的变革,课程建设就不可能发生实质性变化。为此,学校提出,建设精品课,理念要变化,要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贯彻始终。所谓研究型教学理念,就是教书要以素质教育为主,强调“四基”(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并重;要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使学生提高基本素质、夯实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提高基本技能;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
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授课方式要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教学形式要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教学氛围要有浓烈的研究气氛。

    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强调,各个学科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在课程教学的六要素上,即采用与研究型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材形式、授课方式、讨论形式、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鼓励并引导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

    从两年多的实践来看,大多数课程在体现研究型教学理念上各具特色。以授课方式为例,“弹性力学”课程强调“西写中唱”,即英文讲稿,中文讲授;强调“深入浅出”,即物理内容深人,数学内容浅出;强调“由宏至细”,即宏观为主,兼论细观;强调“提纲挈领”,即内涵扩大,篇幅缩小;强调“以理明技”,即以理为纲,以技为辅。再如“电力系统”课程,在教学中采用了“历史追溯法”,即教师列举出历史上电力系统的经典问题,让学生“回到过去”,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们处在当时的情况下,该怎么思考和处理这个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老师列举的问题,“研究型教学”的色彩渐趋浓厚。

  五、要有科学合理的整体构架

    精品课程建设要与学校整体培养方案相辅相成。在精  品课程建设规划的整体构架上,要突出“重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要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传授,研究方法的培养和实践环节的训练;对自然科学、人文素质、专业基础三类课程和相关的实践环节类课程应有所侧重。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分三个类别资助,共资助了105项在建精品课程。从整体架构上看,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在这些课程中,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已占培养方案要求的79个学分,专业基础课已占到要求学分的50%以上。其中有不少新设立的交叉性学科课程,以及项目训练课
  程,还有一些采取英文授课方式的课程。项目负责人为教授的占90%以上。如果这些课程都能建设为精品课程,则工科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将接受的“精品课程”学分约占其总学分的70%。我们认为,这个构架基本上是合理的,当然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为保证这样的架构真正落实,一方面,对于其中量大面广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校强调“自上而下推着走”。对于那些在建设思路和课程理念上与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思路一致的专业课,学校强调“自下而上强化竞争”。另一方面,学校明确要求,要把精品课程建设好,不能单靠课程负责人,各个院系教学主管领导要加强统一规划和协调,从制度和资金上支持精品课程建设。

  六、要处理好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

    历史上,清华曾有不少教师成为备受学生青睐的科学大师和教学名师。实践表明,在课程设置合理的前提下,凡是有一定学术造诣、科研背景、人格魅力,在教学上愿意投入的教师讲授的课程都有可能成为精品课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精品课程建设可以仅靠课程负责人一个人。事实上,在任何时候,课程建设都需要一支整体上优秀的队伍。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最忌讳的是课程负责人是某门课程惟一的授课老师。换言之,只有课程负责人一个人能将某门课程讲出精品的底蕴和水平。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精品课程建设就可能沦为空谈。显然,如果课程负责人因故不能上课了,而后续队伍又跟不上,则这门课程就必然无法保持精品的水平。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学校反复强调要处理好精品课程建设与精品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强调要围绕课程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已有不少在建精品课程项目为了培育一支高水平的教学队伍,采取了吸引年轻教师参与、鼓励梯队中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选派教师出  国进修等措施。在下一阶段,从学校的管理上,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努力从用人机制上加强课程负责人的职责和教学队伍的整体建设,以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和课程水平的持续提高。

  七、要解决好相应的管理机制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有一个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大量管理问题。例如,怎样筛选有建设前景的课程?怎样发现有培育价值的课程?怎样对在建项目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如何发挥好课程负责人和院系教学责任人的作用?未来将以怎样的办法验收所建设的课程,怎样制定验收标准?对验收认定为精品的课程,又怎样使之持续保持精品的水平?显然,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需要相应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制。

    前一阶段,为筛选有精品建设前景的课程,学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课程定位、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条件、教学队伍(含人员派出与教学智力资源引进)。按照这些要求,组织院系汇报、专家评审,从各院系上报的170余门课程中,筛选出重点资助项目49项、一般资助项目14项、校院(系)共建项目42项。为发现有培育价值的课程,学校给各院系划拨了经费,要求各院系配套,用于培育在“思路、理念及教学方式上有重大创新的课程”,为下一年度选择课程进入“精品课程建设”序列做好准备。我们将这称之为精品课程的“种子”培育。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加强检查、督促和指导。为此,我们采取了四个办法,一是协议管理,即每个建设项目负责人与学校签订协议,明确课程建设的具体要求,学校据此进行检查和督促;二是建立监督机制,即协议上网,供大家测览、品评;组织学校教学督导组成员对重点资助项目和英文授课及使用英语教材的项目进行跟踪听课;三是建立交流机制,不定期编辑《精品课程建设通讯》和《精品课建设交流文集》,召开“精品课程建设研讨会”,请数位精品课程重点建设项目负责人大会发言,介绍他们的经验和想法,组织与会人员讨论;四是采取“中期考核、滚动支持”的办法。今年3—4月首次组织了中期考核,按照考核的结果,提升了一些建设进展大、效果好的课程的资助级别;降低了一些课程的资助级别。

    至于今后将以怎样的办法验收已建设的课程,我们将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要求,结合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组织校内、校外专家,对这些课程进行验收。我们还将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在规律和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继续探索“怎样使验收认定为精品的课程持续保持精品水平”的问题,真正把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引向可持续发展。


  


地址: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