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质量改革 > 正文
质量改革

美国人看校长素质与学校发展

www.jyb.com 发表于: 2004-11-02 00:00 点击:
    校长素质论在美国已经被讨论很多年了。支持者认为,校长,尤其是中小学校长的自身素质对学校的发展,学生学习的绩效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怀疑者则对上述看法有所保留,认为在有确凿证据证明校长素质与学校质量之间的相关性之前结论不要下得太早。

  高效能校长的21条关键素质,被统计证明为与学生学习绩效成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高达0.25

  在2004年7月号的美国《教育领导》杂志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基于70个不同的针对美国中小学校长治校绩效总结出的21条高效能学校领导者的关键素质,而这些关键素质的提高被统计证明为与学生学习绩效成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高达0.25,也就是说,这些素质每提高100%,学生的学习绩效就会相应提高25%。这些关键素质包括:

  *文化:培育共同分享的理念和合作精神。

  *秩序:确立一套标准的操作程序和规则。

  *纪律:保护教师宝贵的教学精力和时间,防止因庞杂事务而影响教学。

  *资源:为教师提供充足而有效的物质资源以保证教学和培训的顺利完成。

  *课程,训诫及考核:直接参与教师对课程的设计评估,并进行积极的训诫和考评。

  *对当前的课程,学生训诫和考评的了解。

  *专注:设立学校当下发展的清晰目标,并专注于目标的实现。

  *深入群众:与教职员工和学生保持高质量的接触和交流。

  *经常性的奖励:对做出成就及贡献的个人要及时进行奖励。

  *交流:建立畅通的与师生交流的渠道。

  *外交推广:代表学校向所有的学校参与者、既得利益集团及相关单位宣传推广。

  *开放决策:让教师加入到重大决策的制定中来。

  *实事求是:对成绩和失败都要有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并表态。

  *关心群众:对教职员工要有从个人层面上的交流和关心。

  *敢于创新:愿意并随时准备接受新的挑战并改变现状。

  *激励别人:激励下属去进行有挑战性的创新。

  *理想与信念:具有明确而强烈的治校理念和自己的理想。

  *追踪与评估:追踪对学校的质量有提高的实践活动并对其进行评估。

  *灵活性:习惯于吸收并听从反对意见,接纳不同的声音。

  *知情性:对学校正在发生的事件有充分的知情度,并能了解潜在的问题与机遇。

  *激发智慧:确保教职员工与最先进的理论及实践保持同步,并将其整合到学校的教学与文化中去。

  在美国中小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必须专注于你所从事的事业,如果无法照顾全面,就做好最重要的

  上述这些关键素质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模糊不清的灰色概念,甚至从某些角度看是相互矛盾的。所以在理解这些高度概念性的标准时,应参照美国的具体情况和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有甄别的借鉴。当然,校长素质论的怀疑者也大有人在。2003年,托马斯R·盖茨基在关于提高中小学校长高效能素质相关品质的研究报告中,对比总结了13份来自于教育研究机构、美国联邦教育部及多个全国性的教育研究机构总结出的不同的高效能校长素质清单,发现在这些不同机构开列的清单中,某些素质因素是带有共同特征的,而同时也有很多个体素质是非常特殊且独立于其他类似研究之外的。

  这就给分析的结果带来了很多困扰。因为每个研究机构的研究都有非常缜密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依据,且从各自的角度阐明了其开列的清单中素质的重要性。参考近些年美国实行的一些提高教师及校长专业素质改革的实际效果,不难发现,不是所有以师资素质为核心的努力都卓有成效,有的甚至根本就是劳而无功。比如库卡伦、富莱特林、纽曼等人的研究就指出,学校领导、师资力量的各项素质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在统计上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在以往的经验中,教育工作者却很直观地发现,学校领导和师资的素质和学生的学习绩效存在着关联,而且这种印象和习惯成自然的推论在实践中屡试不爽。那么在严谨的定量统计研究中,为什么这种很直观的联系却往往得不到统一而有力的证实呢?原来问题出在了研究方法上。

  由于每一个机构在进行研究的时候选取的抽样对象不同,所开列和选取的校长素质的细分项目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进行回归分析的时候就不免出现无法统一结论的局面。有些项目的校长素质在某些研究中对学生学习绩效是有显著影响的,而在另一些研究中却不显著。托马斯R·盖茨基在剔除了抽样因素之后,总结了一些在多项研究中被互相证明了的有利于学校发展及学生学习绩效的校长应具有的素质,其中包括:1.增加教师教学内容和知识背景;2.(为教师)提供充裕的时间与资金;3.加强合作与协作;4.具有前瞻性及改革性;5.树立高质量教学典范;6.具有强大而有威信的领导能力;7.始终以学生良好的学习成绩及表现的实际结果作为工作目标;8.关注个体及团队发展;9.深入基层,抓住具体环节;10.注重多元性和平等性;11.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研究结果为施政依据;12.注重理论创新;13.追求高效能教学与学习;14.注重多层次调查分析及研究;15.注重对事件的连续跟踪;16.注重和家长及社会力量的沟通。

  美国全国师资力量发展委员会在其提出的《师资力量发展纲要标准》中也借鉴了上述标准,以便排除干扰、统一标准。但无论怀疑者也好,支持者也好,没有任何人支持校长的素质对学校的绩效有负面影响的结论,即使是怀疑论者也顶多是在统计研究中没有发现非常显著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对校长素质论的怀疑也顶多是个怀疑,无法构成否定。

  既然这么多素质被认为是对高效能的中小学校长非常重要的,而个人和学校的人、财、物、时都是有限的,这样就存在着一个选择的问题。在美国的很多公、私立学校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必须专注于你所从事的事业,如果你无法照顾全面,那么就做好最重要的。这种观点也在很多研究和调查中体现出它的主流性。

  在美国,衡量中小学校长的一项重要标准,是能否在学校里营造关爱和支持的氛围

  在美国,对于一个中小学校长一项很重要的,也是非常有美国特色的衡量标准,是在学校里营造关爱和支持的氛围。在上面提到的由《教育领导》杂志进行的调查中,几乎无一例外,所有被访的校领导都表示了他们认识和表彰卓有成绩的个人的重要性。调查结果发现,在全美的先进中小学任职和曾任职的校领导都非常重视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氛围的营造。他们认为不论是教职员工还是学生,在一种被褒奖、支持、信任的环境中学习工作,创造性是最高的,也是最容易出成果的。这一点与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和主流的学校氛围是不太一样的。

  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在很多时候是在一种高压的、被审视的及随时准备接受上级及师长批判责备的氛围中传承的。久而久之,我们的学校和师生、家长也渐渐习惯了在这种偏向负面的、高压的学习和工作氛围中长大成人,并代代相传。当然,高压和鞭策并不等同于求全责备,也未必一定导致教育的低效能,但既然我们要向先进的国家学习一些教育经验和理念,那么这种骨子里形成的观念和文化上的差别是不应该被忽视的。而且,往往看一件事和做一件事的过程及结果是从一开始的着眼点就被铸定了的。就像一个班主任一个学期请了两天的假可以被看成是“只请了两天假”,而同时也可以被看做“都请了两天假了”。而一个领导在处理问题时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去着眼是有差别的,甚至这种差别的结果是很不一样的。这都最终会反映在校领导所创造的学校氛围中,而沐浴在其中的师生员工无疑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朋友、家人、下一代,甚至下一代的下一代。一个民族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创造、强化、巩固并最终确立下来的。所以一个教育领导者的治校理念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如果仔细追究起来是非常强大而深远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塑造什么样的人,就是这样在跬步之间积累起来的。

  当然,一种积极的、支持的、鼓励的氛围不光是从什么角度去看待问题和制定政策这么简单,它还包括了很多内容,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就是支持。何谓“支持”呢?校领导“支持”教师不能等同于赋予教师无上的私塾先生般的“师权”,而是要调动教师的能力和积极性去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绩效,并建立起教师间实际的、良性的互动合作。从美国很多成功的学校经验中我们都会发现,教师在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会很自然地转向校领导求得支持和帮助,而校领导也会积极主动且及时地出现在师生们最需要他的地方和时刻。这一点似乎看上去是理所当然的,但实际上在很多学校,尤其是那些绩效差的后进学校中,人们看到的往往是相反的图景:校领导把责任和负担推诿给教师或充耳不闻,而有责任心的教师会因为无力解决而受挫、懊恼,不负责任的老师则会很干脆地把责任和后果顺手推给他们的下级——学生。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国优秀学校校长的道德素质就比中国的优秀校长好,只是说明在美国所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和规律。实际上,纵观中国的优秀中小学校长们,不难发现这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和支持也是他们的特质。

  除了极少数顶尖名校不愁吃穿,美国大部分中小学一年到头也是为钱发愁,校长被戏称为“政治家”

  在形而上的方面之外,现实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资金是重中之重。在针对美国中小学的研究中发现,治校有方的校长都很注重学校的经费筹集工作,也往往是那些最能为学校搞到钱的校长。这点在美国尤为明显,因为美国的国民教育一直到高中都是免费的义务教育,当然,上私立学校在系统之外,也是要自己掏腰包的。而且,美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都是划片招生,学生必须凭户口就近入学。然而,划片招生在美国所造成的结果和中国不太一样。在中国,划片招生造成了大量“赞助生”、“共建生”、“借读生”等有中国特色的现象,而在美国则造成了不同收入及社会阶层的家庭根据学区好坏分区而栖的贫富分隔的社会格局。贫富分隔的格局就形成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美国,私立学校成为选择性入学的产物,它们往往是较好的学校,而顶尖的名校和扫尾的差校都是公立学校,前者分布于少数富人区,后者则星罗棋布于各大城市的贫民区。钱是学校发展的硬条件,除了极少数富人区的顶尖名校不愁吃穿,大部分的中小学一年到头也是为钱发愁,所以,能搞到钱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美国,每个校长都是一个四处化缘的方丈,或被美国人自己戏称为“政治家”,因为,在美国“政治家”的称谓等同于四处跟人要钱。

  前些年,中国的整个社会经济都处于转型期,从而出现了很多特有的现象,比如在划片招生中出现的与美国不同的情况,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撑家庭以买房迁居的手段来实现子女择校,从而出现了比购买房产相对便宜一些的中间手段。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和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学区”这个概念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一些高尚社区的名校效应也在不断扩大,这就是学区的雏形。中国的基础教育将很快进入“学区时代”,资金对于校长的考验也将会很快地被摆上议事日程。其实,目前资金已经是校长的工作重点了,我的意思是今后这个任务的分量只会更加沉重。

  在美国进行的大量对中小学校长治校绩效的统计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虽然很多高效能的中小学校长都具有类似的品格素质、教育背景,甚至类似的专业背景,但抄袭或拷贝成功学校的治校经验却几乎没有成功的案例,所以成功校长的关键素质,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统计研究来管中窥豹,但通往治校成功的途径却是永远无法复制的。这也许就是中小学校长领导艺术的玄妙所在吧。

地址: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106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