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质量改革 > 正文
质量改革

研究型大学如何开展突破性创新

www.jyb.com.cn 发表于: 2005-02-19 00:00 点击:
    突破性创新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兴力量,对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突破性创新的基本特征是其显著地改变了产业或市场的运行规则,并且更多地基于科学知识。突破性创新的不断涌现,给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型大学,必须进一步发挥多学科协同的优势,为我国产生更多的突破性创新,更有效地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作出新的贡献。——编者
  1.突破性创新是21世纪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性配置资源,更快地进行突破性技术创新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代生产力的转化愈来愈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作为实现发明到商业化的系统过程,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在新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产生有显著的变化,技术创新从依赖于数据、信息,转而更借助于知识和智慧,同时需要各类知识的动态转换与流动。在传统经济时代,人类创新的载体主要是数据和信息,而知识是基于数据和信息之上的“创造性”的人类财富,创造性是知识区别数据、信息的显著特征,人类社会从“信息社会”转为“知识社会”主要基于知识的这一特征。智慧是高于知识的理念,它的隐含性比知识更强,需要人类经过系统性、哲理性的思考形成对主客观事物的认知。也就是说,未来的技术创新将减少对“急功近利”式的、浅层的数据和信息的依靠、线性的简单外推,它更需要创造性、深思熟虑和非线性判断。
  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创新将更加关注一类新的创新——突破性创新。突破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或其主体“排斥型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y)的不断涌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手段。突破性创新可以取代以前成功企业使用的技术,给人们带来更便宜、简便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突破性创新技术在毁灭其他行业的主流经济基础时,为全新的行业打下基础。如具有潜在突破性的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生物科学等,一旦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一种前所未有的环境中以更加惊奇的方式满足人类的新的需求,它比原始性创新更富有科技新度、知识跨度。
  突破性创新建立在一整套不同的科学技术原理之上,它常常能开启新的市场和潜在的应用(Dewar与Dutton,1984)。历史上,晶体管的出现几乎击溃了所有的电子管生产企业,而当时电子管生产企业正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渐进性创新。日本石英钟技术的发展给瑞士的钟表业致命的打击,而这种技术恰是当年从瑞士流出的,当时,优秀的瑞士科技人员和企业家正精益求精地从事渐进性创新以提高机械表的性能。这些教训说明,渐进性创新可以保持优势,但是,它很容易被突破性创新的漩涡所吞噬(Jill Keyes,2000)。领袖群伦的美国大企业深谙突破性创新的真谛。统计表明,美国的技术创新有78%为首创或技术突破型的,它是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主要动力(R Miller,M Hobday,1995)。
  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迅速,科技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现有的技术创新绝大多数是基于技术引进或模仿创新,突破性创新极少,这对我国实现竞争力的持续提高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为了适应下一代基于科学与知识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国的技术创新应尽快从单纯引进、模仿最先进国家的科学与技术,转向建立自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必须战略性配置资源,更快地进行突破性技术创新,发挥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突破性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2.突破性创新的基本特征是其显著地改变了产业或市场的运行规则,并且多是基于科学原理产生的
  突破性创新具有以下3个主要特征(RichardLeifer,2000):一系列全新的性能特征;已知性能特征提高5倍或5倍以上;产品成本大幅度削减(成本削减30%或30%以上)。许多突破性创新是基于科学原理产生的,如果对物理或者生命现象缺乏本质的理解,我们就难以在生物技术或者纳米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性创新。突破性创新也将打破经典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两分处理方式,强调基础研究的用户导向和应用型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国际上完成突破性创新的主要经验是:第一,开放、合作的创新网络。突破性创新需要各种必需技术与技能,单一的科研组织无法迅速完成资源与核心能力的获取,必须借助合作伙伴的互补资源。现在,许多大公司已经采用与多个实验室合作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如美国杜邦公司在纳米技术的突破性创新中,已经与美国53个大学的实验室建立了密集的研究联络。
  第二,需要创新机构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密切联系。由于突破性创新的高风险以及市场价值的潜在性,一般的投资机构甚至风险投资商对此慎之又慎。因此,需要高水平的种子基金或者天使基金的介入,需要具有科学素养的风险投资商与技术发明者的友好沟通。
  第三,需要大学与产业界的友好合作。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型文化与大小公司的商业文化经常产生冲突,使许多创新难以为继。需要不断地调整双方的文化氛围,使之相互包容,达成科学发明到商业价值实现的无缝链接。
  第四,需要政府的合理干预与社会创新的配合。政府对突破性创新的前期资助和税收减免是极其重要的。美国在2000年提出国家纳米计划(NNI),鼓励进行纳米科学与工程的长期研究,向从事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的个人和小组提供长期支持,促进大学、企业、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机构间的合作研究。NNI还鼓励建立10个杰出中心,共享大学的研究设施,鼓励大学开发灵活的建模和模拟的研究基础设施,以便美国企业能够利用其实现迅速的创新、实现商业化。美国政府还高度重视突破性创新对社会的影响,在NNI计划中,鼓励培养新一代的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熟练工作者,鼓励研究纳米科学与技术对伦理、法律、经济和劳动力的影响,以此唤起社会对这一突破性创新的价值认同。
  3.研究型大学开展突破性创新具有巨大潜能,应加快建设适合突破性创新的人才队伍,加快高校科研组织建设和创新联盟体建设
  研究型大学在开展突破性创新,特别是基于科学的突破性创新方面具有巨大的潜能。研究型大学拥有的学科系统全面,适合交叉产生突破性、跳跃性的创新成果。此外,研究型大学的研究与企业的研究开发不同,在发展定位上具有长远性、战略性,在国家科教资源分配上具有天然优势,在科研体制改革与创新氛围建设上有教育部的积极支持,因此,更有突破传统科技创新范式的可能性。
  为了超前地推动中国研究型大学开展更多的突破性创新,发挥研究型大学在突破性创新中的战略作用,必须关注如下几个层面:
  加深各级领导,特别是大学校长对突破性创新的认识,明确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发展目标是更多开展面向基于科学原理的突破性创新。在整个国家科技发展与国家创新体系中,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应该明确研究型大学的任务之一是完成国家基于科学发现和技术更新的突破性创新战略任务,把基础研究作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战略任务,对有关纳米科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等基础性、具有突破潜能的学科进行系统的发展与强大的投入,完成更多的突破性产品设计、突破性工艺研究,并且构建全社会,特别是起领先作用的技术型企业参与突破性创新的基础平台。
  持续地加强科学技术的预测。要不断地关注新兴科学与浮现技术(emerging technology)的进展,研究型大学的各学科负责人应充分运用前景分析、技术预见等科技管理手段,及时地监视科学技术的动态发展。日本东京大学的许多学科规划已经运用了先进的信息计量学、技术预见、头脑风暴等技术,不断地激发与催化新的科学技术增长点,这一点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加强学校的科研组织建设。除了继续建设好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外,也要重视一些小型的非正式的灵活性科研学术团体的建设,重视研究型大学科研人员与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非正式交流。事实证明,只有把规范的大型科研组织与小型的新科学思想团体结合起来的二元性大学科研组织,才能更有效地推动突破性创新。
  加强高校创新联盟体的建设。突破性创新需要主流的学科研究与潜在的新科学的不断交融,鼓励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因此,不同背景的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应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从竞争更多地走向竞争与合作,要鼓励研究型大学开放彼此的科技成果,促成研究人员的频繁交流,约定优秀教师的定期流动,从而早日形成3-5个有利于从事突破性创新的大学联盟,30-50个有利于突破性创新的研究型大学与顶尖技术企业联盟,300-500个有利于突破性创新的跨科学研究团队联盟。
  进一步开发适合突破性创新的研究型大学人才队伍。正如王选教授所说,从科学家的角度来看,中国当前最需要三类人:
  一类是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能够冲刺诺贝尔奖的一批科学家;第二类是能够有重大技术创新、同时能形成产业,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的应用技术方面的科学家;第三类人就是最稀缺的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学术型企业家,他们与科学家有共同点和不同点。学术型企业家是那些积极培育具有全球观、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识别机会的才能和风险承担意识的优秀学者,是中国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关键。突破性创新与杰出的学术企业家精神是密切相连的。为了实现更多的突破性创新,中国研究型大学必须培养一批杰出的具有创业精神的学科带头人。
  继续完善对大学教师的考核机制。对从事战略性学科研究的教师必须延长其考核年限,给予宽松的发展氛围,全面的评估。由于突破性创新常常来自非主流的研究与探索,因此,要放弃完全依据SCI、EI等单一的学科评价指标,对一些非核心的但有创新思想的学术刊物,同样予以重视。在科研考核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团队建设的重要价值,重点鼓励发展独创性强且精诚合作的教师科研团队,把激励创新团队的工作放在更优先的地位。
  突破性创新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热点,其相关的管理与运作规律仍需进一步探索总结。可以相信,21世纪的中国,一定能凭借其丰富的智力资源、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日益完善的创新文化,涌现出更多的突破性创新。中国的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应是其中的中坚力量。
案例解析1 方正:技术与人文共创新型文化
  我国的大学与企业在突破性创新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北京北大方正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方正集团)是北京大学1986年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方正集团秉承“创造科技与文明”的理念和宗旨,坚持方方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的精神,坚持“技术顶天”与“市场立地”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特色道路。
  方正集团引领全球华文报业出版业实现了“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产业革命,其核心技术产品已成功进入了日文、韩文等东方文字市场和西文出版领域。此外,方正集团还在媒体及信息技术、电子书出版印刷、数字广电等领域开发出一系列突破性的技术和产品,推动着中国媒体行业根本性的进步。
  方正集团的创新基本是基于科学的突破性创新,并且在密集的突破性创新推动下,实现了发展的“四大转型”,即从传统电子排版向网络出版,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跨媒体的转型;从媒体行业技术提供商向全社会的信息传播技术提供商的转型;从单一产品提供商向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全面提供商的转型;从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向多文种信息处理技术转型。目前,方正集团已成为国际上跨信息传播领域技术、产品、服务的领先供应商。
  方正集团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突破性创新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主要经验是:
  首先,北京大学拥有科学与文化结合的研究传统。作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综合性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中有近400位两院院士。相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的技术开发,这种基于很强的科学精神与文化底蕴的技术创新模式——北大模式,将为未来的研究型大学创新活动,带来新的革命性的借鉴意义。
  其次,方正集团形成了新型创新文化。北大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方正集团早期有技术创新精神,员工有创业激情和拼搏精神,但是大学松散的风气使科研的周期不断延长,方正集团及时地吸取了快速高效的企业文化,形成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独创与合作相结合的新型创新文化,对方正集团开展突破性创新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再次,方正集团拥有“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王选。王选教授具有学术型企业家应该具备的远见和洞察力、深厚的人文底蕴、跨领域的工作经历和深厚的专业技术基础。这些优秀的素质对突破性创新的实现起了关键的作用。
  案例解析2 浙大:团队精诚协作带来突破性创新
  以浙江大学潘祖仁教授为带头人的氯乙烯类多相(共)聚合反应工程研究,是近年来高校突破性创新的典范。
  聚氯乙烯塑料制品多样化,应用范围广泛。但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聚氯乙烯工业存在着品种少、质量次、高耗低效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工业部门只停留在配方工艺的摸索上,缺少规律性的基础研究来指导,而国外许多关键性技术被封锁,难以借鉴。在这背景下,上世纪70年代开始,潘祖仁教授就带领课题组将聚合化学、工艺和工程三方面综合在一起,对氯乙烯聚合进行系统的基础研究。经过多年努力,研究成果取得了杰出的经济价值,课题组获得了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的成功经验是:
  优秀的项目带头人。浙江大学材化学院潘祖仁教授,长时间在浙江大学化工系任教,在教学科研过程中一直与该行业全国各大工厂密切联系,并每年派学生到工厂实习,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及需求。项目开始研究后一直埋头钻研,不太关注成果的名利,在研究有突破时往往愿意主动将成果署名交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协调的创新团队。团队除潘教授以外,主要由6位潘教授的学生组成。学术梯队非常健全,主要为研究该领域的博士生。学术氛围良好,当时整个浙江大学化工系氛围都非常好,团队成员肯钻研,非常踏实。团队中强调集体主义,提倡不争名利。不主张严格的学术考核,相反,在科研经费补助发放中采取一定程度的集体主义分配形式。团队考虑每个成员的个人发展,使得成员有能力、愿意热情地投入科研。
  持续的研究过程。该项目起源于1974年前后,并与当时我国塑料工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当时我国聚氯乙烯生产中设备差,新设备基本依赖价格高昂的进口产品,生产过程中传热非常危险。潘教授在带领学生下厂实习中,在一次实习习题上偶然发现了契机,依此研究取得了开创性的规律性成果。在此基础上,又持续进行了4个配套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始终保持与工厂结合。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制定较为完备的研究计划,成果是像滚雪球一样一步一步取得的。潘教授认为,这是几十年的沉淀与积累的结果,是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结果,也是坚持集体荣誉和发展团队精神的结果。

【链接1】
  研究型大学的定义

  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
  从社会职能方面看,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的大学。
  从组织目标方面看,研究型大学是“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的大学。
  从办学水平方面看,研究型大学是“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
  研究型大学基本特征
  1.研究型大学资源投入方面的特征(1)聚集一流学术人才研究型大学聚集了一流的学术人才,拥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在学校的特色学科和专业领域中有大师级学术带头人,在推动本学科发展上的作用和潜力巨大。教师、研究人员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2)吸引高质量的生源研究型大学注重吸引本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学生来校就读,一般填报志愿、申请就读的学生很多,但入学考核非常严格,录取率低,一旦录取则又可享受优厚的待遇。
  (3)吸纳充足的科研经费研究型大学都拥有充裕的科研经费。经费渠道有国家拨款、竞争而来的科研资金、社会捐赠、自身服务所得、学费等。
  (4)拥有完善的教学和研究设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教学服务支持体系健全,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人员与支持人员紧密配合、相互支持。
  2.研究型大学组织运作方面的特征(1)给予研究以较高的优先地位研究型大学是把“研究”置于较高优先地位的大学。一般来说,研究型大学承担国家级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强、课题多、经费充足,科研工作中创新能力强,各主要学科的研究处于本学科、本专业的前沿,研究成果显著,并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应把教学重点从过去的传授知识转移到以研究、探索为基础的教学上来,应采用现代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和文化的接受者变成探索者,让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参与这种探索的过程。
  (3)一流的学科和学科成长能力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特色学科是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研究型大学具有学科综合的优势,在发展边缘学科、新兴学科方面具有有利条件。
  (4)卓越的校长卓越的校长是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关键。在内部,他决定大学的组织与管理、学科发展、科研政策和经费投入,在外部,他向政府和社会争取科研资源投入。
  (5)良好的组织氛围研究型大学内部洋溢着民主自由的学术空气,为科学创造提供了良好的组织氛围。由于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决定了研究者在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学术思想自由和探索自由。
  3.研究型大学产出方面的特征(1)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保障经费的情况下,研究型大学产出了大量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2)培养高层次社会精英研究型大学一般通过科学研究,致力培养具有创造的兴趣、情感、人格等精神气质,具有创造性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操作能力、拟定论文能力的社会精英。
  (3)促成高科技转移,促进高科技园区繁荣(4)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创新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为创造、存储、转移和应用知识、技能和新技术而组建的相互联系的网络系统。其中,由于研究型大学雄厚的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能力,在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
  (5)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研究型大学社会影响力的实质是教师学术水平和学术声誉、毕业生质量和社会认可度、研究成果水平和社会服务质量等多方面的总和。(资料来源:《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王战军著)
  【链接2】高校突破性创新的管理规律
  为了深入研究高校突破性创新的管理规律,浙江大学陈劲等专家对浙江省高校的83个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计量学绩效、创造性绩效、新颖性绩效三方面进行考察。
  结果表明,与计量学绩效显著相关的因素有核心研究条件、稳健团队文化、团队内部激励、创新源。
  与创造性绩效显著相关的因素有核心研究投入、研究条件、稳健团队文化、团队内部激励、创新源、过程交流。
  与新颖性绩效显著相关的因素有核心研究投入、研究条件、稳健团队文化、资源投入、过程交流。
  这说明,项目带头人个人投入越多、团队研究氛围越好、交流越充分,则项目绩效越好。
  专家们特别对新颖性绩效进行回归分析,从结果来看,项目的新颖性绩效主要受到项目带头人研究投入、研究条件、创新过程的资源投入、政策支持等几个因素的影响。人的因素也是项目新颖性绩效的核心,项目带头人的个人研究是获得新颖性思维的关键。政策支持解释了环境对人的精神激励。
  此外,研究表明,资源充分的研究环境是孕育突破性思维的沃土。

地址: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106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