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强内涵建设 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
来源:河北省教育厅
“十五”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认真实施“科教兴冀”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把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战略重点来抓。紧紧抓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强化管理,使我省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一、教育教学工作主要做法与成效
1、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在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坚持把大力加强高校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积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2000年,针对高校扩招后出现的新情况,组织开展了历时4个多月的全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大检查,对92所各类高校进行了全面检查,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确定2001年为高等教育质量年,全面加强和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2005年,省委召开六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教育科技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在高等教育发展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把握发展节奏,在适度扩大规模的同时,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的工作思路、目标和任务。为此,省教育厅党组先后制定印发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工作的文件,下大力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工作。2007年,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在高等教育实施质量工程的总体安排,制订下发了《河北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成立了领导小组,落实了项目建设经费,全面启动和实施了质量工程。
2、以提升高等教育实力水平为重点,扎实推进高校“双重工程”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等工作。省属10所骨干大学重点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河北工业大学“211工程”“十五”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河北大学、燕山大学成功实现省、部(委)共建。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 不断深化和拓展。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地方高校国家重点学科由4个增加到12个。其中,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科被确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学科被教育部确定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岗位。以24个强势特色学科群建设为重点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省级重点学科由50个“滚动发展”到98个,带动了全省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加强高职高专示范校、实训基地、示范专业建设,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等6校被确定为省重点建设的示范校,其中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3校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进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国家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达到14个,省级实训基地达到63个。国家精品示范专业达到20个,省级示范专业试点达到112个。
3、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宗旨,不断优化高校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2000年以来,新增本科院校10所,新建、改建35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批准设立12所民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重点高校热门专业,引进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成功地试办了17所独立学院。目前,全省普通高等学校88所,其中本科院校32所,高职高专56所。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我省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意见》,确定了123个重点发展的布点少、需求大、培养规模小的学科专业。优先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现代制造技术等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与我省10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组织开展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建设。目前,我省高校本科专业224种、1546个专业点,专科专业402种、3173个专业点,基本形成了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框架。
4、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组织开展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2002至2006年,在全省高校开展了第一轮精品课程建设,共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40门,省级精品课程581门,校级精品课程近2000门,全省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投入1亿元以上。在此基础上,2007年又启动了第二轮精品课程建设,引入竞争机制,首批滚动发展省级精品课程164门。同时,依托河北省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立了“河北省精品课程建设网站”,建立了省、校精品课程展示和评审工作平台,实现了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相继启动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新一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研究,共设立省级研究课题223项目,并拨付专项经费予以资助。组织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2007年度遴选18个省级试点实验区,其中5个被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通过研究,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推广和示范价值的应用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革,努力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扩展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河北大学被教育部增列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了高校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培训试点工作,我省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5个首批试点省之一。
5、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我省相继实施了“燕赵学者计划”、“名师计划”、“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和“高校师资培训计划”等,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高校专任教师人数由2000年的1.9万人增加到5.2万人,其中高级职称由0.84万人增加到2.1万人,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教师2.27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26%。河北师范大学孙大业等3名教授分别当选为两院院士,实现了我省自己培养两院院士的重大突破。认真落实教授为本、专科生讲基础课的规定,2003年、2006年、2007年先后组织了三届省高校教学名师评选,共评出省教学名师63名,其中3名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大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2007年遴选首批省教学团队25个,其中1个团队获国家教学团队。
6、以构建和完善监控和保障体系为目标,认真做好评估工作。坚持评估工作20方针,把迎评促建作为全面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督查,力争使学校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2001年以来,河北大学等18所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良好成绩。2004年以来, 28所院校顺利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其中优秀16所,良好7所,合格5所。
7、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大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高校固定资产由2000年的48亿元增加到216.6亿元;校舍面积由840万平方米增加到258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11亿元增加到56.7亿元;图书由2161万册增加到6319万册。
二、下一步主要工作举措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加强内涵建设为主题,以提高办学实力、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按照国家和省质量工程的总体部署要求,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强化管理、推进创新,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1、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根据《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研究建立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应用类专业,构建适应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需要的专业体系。立足学校发展定位,加强分类指导,深入实施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建设,建设100个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和200个品牌特色专业点。引导和鼓励各类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打造一批适应我省主导产业发展和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需要的品牌特色专业点、专业群、专业链。
2、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教材建设为重点,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继续推进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遴选建设800门省级精品课程和200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力争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启动“十一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组织编写1000门内容新颖、体系合理、特色突出的立体化教材。组织评选500门省级优秀教材。积极推进高校网络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加强省、校数字化图书馆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上网开放和共享。
3、大力推进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全方位创新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推进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革。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立项研究与实践。择优选择3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遴选建设10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优秀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
4、加强教学团队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开展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与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坚持以本科教育创新高地、精品课程和“十一五”规划教材建设为基础,遴选建设100个优秀教学团队。继续开展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工作,每年评选表彰20名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省级教学名师。实施高校骨干教师培训提升计划。分批分期选送高校骨干教师赴国内外重点大学进行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双语”教学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能力培训。
5、全面加强高等学校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体系建设。坚持评估工作20字方针,促进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科学定位,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社会、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逐步建立起学校、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
6、加强教学与管理干部培训。实施高校教学和管理干部培训计划,每年选送部分高校教学和管理干部,到国内重点大学挂职锻炼或参加国内外短期培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