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天地 > 正文
学生天地

关于医学伦理的随想

本校学报 发表于: 2010-06-08 00:00 点击:

关于医学伦理的随想

 

 

 

一路花开

 

     马克思主义学院 林楠

 

       医学伦理学或许是医学生最轻松的一门课吧。最近我总感慨医学生太苦了,看过他们的课表,考试过后还是考试,书桌上砖头般的医学书,我甚至开始同情他们。今天在我的教学空间看到07二临杜静文同学的留言“学医,是苦了些,相对而言罢了。但是,喜欢了,就不会觉得苦了,或者学会苦中作乐也未尝不可。人的一生嘛,就是这样挣扎着过,苦一些还是甜一些,又何必锱铢必较?”也许,习惯了,就好。

       我总想把医学伦理课讲好,或许是我博士论文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研究,又或许是希望尝苦的他们能小憩,能安静、纯粹地思考伦理道德的美好与困惑。今早起来翻书,看到一段文字,特别有感触,医学是什么颜色?作为社会公共背景,医学是红色的;作为生命与人文的寄托,医学是绿色的;作为心理关怀,医学是蓝色的;作为现代职业象征,医学是白色的;在熟视无睹的现实生活中,医学的颜色是朦胧的、杂色的。在我们每个人眼中,又是什么呢?我很喜欢这门课,喜欢与学生们一起探讨,一起分享的感觉,似乎又回到了那段求学的日子,我的医学之路也在不断前行。

       我自始至终认为伦理道德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说教,不是概念体系的精巧思辨,也不是高深莫测的神秘体验,而是能够切实指导人们积极行动的社会精神和人生智慧。我希望我们的医学伦理学教育能让我们的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尊严、生活的希望和人伦的美好。下面与大家一起分享06八年制医学课的课程作业,希望有所启发。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我来自一个父母都是医生的家庭,小时候我家住在医院的家属大院里,每天都会闻到医院里来苏水味。对“白衣天使”的向往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悄悄地生根发芽,这个梦想一直支持着我度过高三灰暗艰苦的时光,直到拿到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的父母是对我的高考志愿最早提出反对的人。他们反复问我,孩子,你真的想好了吗?我很坚定的说,是的,我决定了。我的选择并不是出于一时的激情,正相反,我的选择是在充分了解即将面对的困难的基础上而做出来的。

    医生的生活,我最清楚不过。医生是没有办法顾家的,做为医生的孩子我深刻体会到这一点。父母每天都很忙很忙。每到放学我就眼巴巴的看着教室门口,但每到天黑了都等不到父母的身影,最后总是被老师领回家。遇到父母都上夜班,我就会被寄送在别人家里过夜。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医生似乎总是难以平衡。医生不得不为工作而牺牲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甚至大年三十的夜晚。我家年夜饭的特色就是总在医院的食堂饭桌上吃。医生又是一个随时待命的职业,手机是24小时不能关机的。经常半夜来一个急诊,电话铃一响就得匆匆忙忙套上衣服出门,如果碰到重症病人可能几天几夜合不上眼,睁着布满血丝的眼睛回到家里的父母往往连饭也顾不上吃倒头就睡。

    治病救人对医生来说或许只是职责,而对于病人来说,却是解除病痛挽回生命的莫大帮助。有时候心怀感激的病人家属会送来锦旗。有时候家境不宽裕的乡亲为了感谢父母治好他们的病痛,会不辞辛劳扛着几十斤的大米或者自家收的几箩筐鸡蛋从乡下背到城里送到我家里。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位乡亲为了感激我父亲,用父亲的名字给他的儿子起名,他的话很朴实:“这娃的命是您救回来的,他该一辈子记着您的恩德。”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悄悄地感动着我,让我决心以父母为榜样,长大后成为一名医生,一名与病痛作斗争的白衣战士。

    工作辛苦是难免的,有时候也可以听到父母的抱怨。比如有些病人对医生不信任,总怀疑医生故意多开检查单创收,一遍一遍地追问为什么这么贵;有时候病人太多父母很疲劳或者比较烦躁时态度不够耐心被病人投诉扣奖金。而最让人难过的不是工作的超负荷,不是与病人之间的摩擦,而是工作的风险。母亲曾经遇到一次医疗纠纷:打工的农民夫妇因为经济困难去小诊所生孩子,结果产妇难产而诊所医疗条件落后,拖到情况危急时转来医院,抢救无效,母子双亡。病人家属无法接受这一悲痛的事实,便将遗体停在医院大门口闹事。家属的纠缠搞得医院焦头烂额,院方与病人家属交涉的最后结果是赔偿。而作为当晚抢救的医生,母亲的精神压力很大。经过专家鉴定母亲不存在任何医疗操作失误,不负担任何责任,但是等待鉴定的那几天全家都忧心忡忡。

    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必然要面对医学伦理道德的考验。把握不住自己,在金钱面前忘记医生的道德就可能堕入无底深渊。母亲的同事就是一个沉重的教训。那位医生在B超室工作,偷偷帮孕妇做胎儿性别鉴定非法收取费用。纸包不住火,终于东窗事发,等待她的是十年的牢狱生涯。但我也遇到过让我感动于医务人员高尚情操的事情。父母工作的医院里,有一个可爱的四岁小女孩,大家给她起名叫童心,她叫所有人爸爸妈妈。四年前,还在襁褓中的她被丢弃在医院门口。被发现时小童心发着高烧,得了严重的肺炎。医院把她收了进来,经过悉心治疗,小童心痊愈了。随之而来的难题是,谁来为童心的医疗费用埋单?被父母丢弃的她又将何去何从?这时医院的董事长站出来说,这个孩子,我们医院收养了,咱们都是她的亲人!于是,医院所有的医务人员轮流照顾小童心,在这么多关爱她的人的呵护下,小童心长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很多媒体都会报道医院黑,乱收费,开大处方,不顾病人的利益,不交押金拒收危重病人等等。但是小童心让我看到,那些毕竟是个别现象,绝大多数的医务人员依然怀有纯洁高尚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父母以及身边的医务工作者们用他们的言行感动着我,支持着我成为医生的信念。当面对解剖室的尸体畏缩时,当看书看到累得趴着睡觉时,我都在对自己说,坚持住,给自己当初的梦想一个交代。我深深热爱这一份职业,不仅仅热爱它阳光下的灿烂,也接受它暴雨时的阴霾。我想有一天能自豪地对父母说,长大后,我终于成了你。

 

 

 

 

 

以生命的名义选择离开

 

刘东阳

 

       当我还是一个低年级小学生的时候,姥爷中风了,后来,他就慢慢变成了时不时弄脏自己的衣裤和床单,时刻需要人照顾换洗的“小孩”。在那些照顾他的日子里,妈妈很操劳很忙碌,但是心理上所承受的远远大过身体上的负荷。正是那个时候,妈妈对我提起了“安乐死”。她对我说,如果她以后不幸患上了什么疾病,病得很严重,于人于己都很痛苦的时候,就给她施行“安乐死”,她不想成为别人生活的负担,她希望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回忆,而不是病床上一具行将就木的病体。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都是充满变数的,如果真的发生了呢,我当时真的没有想清楚。做最坏的打算就是,我会选择有尊严而没有痛苦的离开。

  从开始学医,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医务工作者,到底可以为患者带来什么?当一个脑重创的病人出现在你的面前,他已经完全不能自理,生活的全部就是吃喝拉撒睡,还要支付高额的护理费。他存在的价值在哪里?现阶段我们所能做的事情,无非就是为他延缓那一天的到来。可是,这么做真的就对吗?

  人之所以称之为人,就是因为他可以自由呼吸周围的空气,他具有自己的思想,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和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存在联系,这样我们才感受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这才是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如果他自己都没有办法主宰自己的日常生活,更不用说和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了,那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不知道他是否还存在着意识,我情愿他没有,不然在这种无休无止的灵魂禁锢中,要承受多大的痛苦。我觉得植物人这个词汇真是很形象,他们生命的体现就是生命监测设备上的几串数字,跟被养在温室里的花卉没有什么不同,恐怕尚且不如。也许这样说看来很不近人情,可是事实如此,在不可能恢复大脑功能的前提下,植物人真的就是植物,一棵最终还是要枯萎的植物。

    当然,无论什么时候,“安乐死”都应该只作为一种最后万不得已的手段。我们应该做的是努力去改变医疗现状,让“安乐死”的情况尽量少出现,毕竟如果能够活下去,没有人会选择死亡。但是如果,如果真的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余地,我们能做的就是让病人安静的离开。

  没有人愿意看着自己的亲人离去,但是看着他们生不如死或者生也如死,还不如让他们早些得到解脱;没有人愿意自己的亲人看着自己饱受病痛的折磨,并且跟着自己一起饱受煎熬。其实最后我们这样做,正是因为出于我们对亲人的爱,其实我们不需要背负什么,这样的抉择对所有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一桩善举。

    正是以生命的名义,我们选择了离开。

 

 

 

 

 

 

逆来不顺受的生命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直以来困扰人们的问题。

    从小到大,看过很多不如意的人。失意的缘由有一百种,但对待失意的态度却不外乎两种:积极者正视困难,消极者逆来顺受。

    人们通常愿意看到积极者的心态,并希望他们成功。尽管确实存在不少靠自己的努力而改变厄运甚至逆转命运的例子,但我不得不说,我们见到更多的是态度积极,却仍然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积极?因为我们拥有生命。生命可以“逆来”,但它从不“顺受”。

    生命是不屈的,无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生命既然存于世上,就有它存在的理由,无论什么都没有权利将其剥夺,即便是我们自己。作为生命的拥有者,我们同样应该善待自己的生命,不管它是洁白无瑕还是残缺不全。

    1995年,43岁的法国时尚杂志ELLE的总编辑吉恩-多米尼克-鲍比正处于事业与家庭两双得意的时期,却不幸因脑干中风,引发闭锁症候群,全身瘫痪,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讲话,随后右眼又因为溃烂而被医生缝了起来,成了“植物人”。在语音矫正师的耐心训练及友人的细心协助下,他靠着眨动左眼,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用仅有的生命力量费力地细腻地描述了他的内心世界,写下不寻常的回忆录。回忆录的名字,叫《潜水钟与蝴蝶》。

    躺在病床上的鲍比就像是被困在重重的潜水钟里,紧紧地被拢罩着,压迫得快喘不过气来,但他的思绪、他的想象、他的灵魂却如同轻盈的蝴蝶,四处遨游,自由翩跹。正是生命的不屈与思想的强大力量,使他超越了死亡的边界,给生以希望,在思想中可以创造世界,创造生命的奇迹,创造出最美与最幸福的画面。从开始时“我想死”到临终前“愿你的身边有蝴蝶环绕”,升华的思绪正是他生命最美丽的结晶。

    奇迹不可能总是发生,但善待生命,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用价值的标准来衡量的——他们获得的是灵魂的升华。

    有人说,生命的本质在于延续——生命自身的延续与生命个体存在的延续。在这种接力中,我们每一位都是匆匆过客,来之偶然,去之猝然。我们并非真的拥有生命。我们其实是一只只灵魂,寄居于某一个生命体里,探寻生命的意义,追寻思绪的无尽。而所谓生命的褒奖,就是灵魂的升华吧。

    因为渴望升华,便有了希望。希望的力量让我们成长,让我们追求,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这个混沌的世界。从无知到有识,从羸弱到坚强。我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适应,学会了创造,学会了面对苦难的坦然,也学会了对于美好未来的积极努力地追求。我们是个过客,我们从前辈那里接承了生命,将这生命丰富了,再传递下去。如此,我们便是个快乐的过客,生命于我们,便是首快乐的歌。

    因此,积极地面对人生,不管你获得什么,失去什么,你一定会获得最强大的力量,那是来自于心灵的力量。也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不辜负我们获得的生命。

 

 

 

 

 

患病之“人”

 

沈淑馨

 

    “我不要求你们把病人当作亲人,但最起码要把他们当成人!”记得当时严金海教授说完这句话时,同学们笑成一团。但事后想起,不禁又生出一丝悲凉。一句看似简单的玩笑话,承载了多少苦笑和无奈,我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医生似乎变得异常冷漠!为什么呢?主流的言论是医风医德滑坡等等。但站在准业内人士的角度,我想或许是因为他们早已对生死司空见惯而麻木,或者是由于太忙以至于没有时间来表达哀伤,或者是各方面的压力压得他们不敢随意的流露真情而是用冷酷全副武装来保护自己。医者爱人的大医精神似乎真的成了传说,老师说这叫作“职业冷漠”。其实职业冷漠也是医生必须的,试想如果医生对所有病人的疾苦都有切肤之痛,估计不仅医生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而且连最本职的医疗救治工作都无法正常开展,因为在大悲大喜之中医生已经失去了医学应有的镇定与从容!

  其实疾病最可怕的并不是肉体上的折磨而是精神上的摧残,所以得病的人哪怕他们很富有,内心也充满了对疾病的恐惧和对未来的担忧。即使他们可能并不完全信任医生却还是别无选择地将生命交给我们,所以请让我们尽量的善待病人,哪怕只是为了对得起他们这次别无选择的选择!他们多么需要我们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贴心的鼓励,其实这不会费很多精力。俗话说“久病成良医”,我们对它一般的理解是:病的时间长了自己对疾病的了解就多了,那么我想说还有另一层意思:久病之后你亲身体会了得病的痛苦和难处,所以就更能体会病人的疾苦,更有同情心,更能善待病人!同样是“把他们当成人”,但我希望此“人”不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或许可以是一个见面会打招呼的熟人,或者是一个普通的朋友!

 

 

 

 

 

 

生命的重托

 

许文伟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协和医科大学张孝谦教授挂在自己房间墙上的一幅字。这时刻提醒着他进行医疗行为要谨小慎微,因为他的工作将关系到许多人的生命健康。

  这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三十年后的今天,这幅字依旧挂在那里,而且不仅仅挂在那面墙上,也挂在许多医生的心墙上。它告诫着医生要谨小慎微,防止被患者抓住医疗上问题的把柄而惹上麻烦。

  我感到了一丝的悲哀。

  生老病死,人之常理。有病就医,正如衣食住行,为人们所必需。如今,却演变成了一场互不信任的买卖行为。看病带上录音笔,拿着医生的处方四处打听比对。这是何等荒唐的行为,然而却又真真切切地发生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

  人们似乎不愿过多地关注这些现象,毕竟,现实很残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医生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虽然存在着特殊职业所必需的职业冷漠。但是,他们也有情感,也会关怀,至少,还存留着一颗善良的心。也许只是萍水相逢,但医生也应倾其所能解除病人病痛,这是医生的义务——至少我是如此认为。然而这当中的少部分人,披着圣洁的白衣,进行着丑陋的行为。他们污染了这个领域的风气,损害了医生的形象,把中国几百万医务工作者推到尖锐的医患矛盾的风口浪尖上。

  在国外,医生是受到尊重的。医疗行为是高尚的。然而在当今的国内,医生被描述成贪婪,麻木,不仁。医疗行为更被视为医生敛财的手段。那些始作俑者让中国医生蒙上了洗不脱的恶名。现实是很残酷的,然而既然选择了,就不应逃避。人们常常看到医生外表的光鲜,然而却很少看到他们背后的压力与艰辛。

  当一名医学生不容易。

    由医学生转变为医生不容易。

    而成为一名好医生,在混沌中认清世界,同时被世界所认清,似乎更不容易。然而,我还是选择了当一名医学生,并且将成为一名医生。

  选择了医生就是选择了责任,那份责任承载着的是生命的重托。

地址: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