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本名叫《生于1980》的长篇小说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关注,并引发了对生于上世纪80年代后青年生存状态的热烈讨论。日前,记者采访了该书的作者、西北师范大学老师徐兆寿。
被评论界誉为是“国内首部提示独生子女大学生隐秘内心的小说”的该书,描写了一个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胡子杰,家庭优越,从小被溺爱,他没有理想,好高骛远,对社会有一种抵触心理,被同学们称为花花公子。他看不上父辈们的生活与奋斗,他所热爱的是自由。在经历了一场场痛苦的爱之后,他决定走出这个城市,走出这个家庭。小说围绕主人公胡子杰,用轻松、幽默的笔调,讲述了1980年以后出生的这一代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生活、恋爱和他们不同于前几代人的内心世界。
《生于1980》先是在新浪网上连载,即在南京、重庆等地的大学生中产生极大的反响。后来,网易、搜狐、新华网等十几家大型网站和《江南时报》等一些报纸对此书进行连载,一时间在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中产生反响。中国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广东外贸大学、湖南吉首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大等十几所大学的大学生,或召开作品讨论会,或以书信的方式和作家交流,就本书和“80后”一代人的精神、心理和性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大学生对问卷中涉及的独生子女话题和生于“80后”一代人的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针对“有人说,性解放,是‘80后’一代一个明显的标志,但这代人只剩下感官的愉悦了,你认为呢?”这个问题时,10%左右的人坚决表示反对,但90%的人都承认,在他们这代人中,这是一种趋势。
有一个大学生这样写道:“我宁愿不承认这是事实,但又不得不承认这是相当真实的现状。社会的发展使当代青年,包括大学生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性’已不是一个保守的话题,性爱对大学生来说也不再新鲜,然而只追求感官的刺激是堕落的。”
另一个大学生这样写道:“由于这代人多是独生子女,大部分在比较养尊处优的环境中长大,不掩饰自己个性的张扬,对传统的东西有一种反叛心理,包括性道德观念,但也不能完全说仅仅是为了感官的愉悦。这代人也讲爱,但爱有盲目性,而且不相信什么爱的永恒之类的说法。”
在回答“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看法,说‘80后’是真正的‘垮掉的一代’,你同意吗?”这一问题时,72%的大学生表示反对,但也有11%的学生持认同和无所谓的态度。
“‘80后’一代人所面临的苦难与前几代人不同,他们更多的是心灵的动荡、孤独、迷茫,由此而产生的心理疾病。”86%的大学生认为,这种描述基本上是准确的。
在被要求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80后一代时,大学生是这样描述自己的:
“有热情,思进取,张扬个性,但缺乏社会责任感。”
“自私、狭隘、利欲熏心,缺乏毅力,胆大。”
“矛盾的一代,在追求理想的时候,遇到的心理上的问题而产生一系列矛盾。”
“失落的一代。”“在我们大家都努力攀登地球上的珠穆朗玛峰的同时,我们却失去了自己心中的珠穆朗玛峰。”
“迷茫,空虚,心理极其压抑,容易走上一条极端的道路。”
“希望与绝望并存,理想与沉沦同在。在‘自由落体’的快感中伤感以往,对于未来略带慌恐的踌躇满志。”
……
对于“80后”一代,徐兆寿说:“1999年,我国城市中的独生子女开始进入大学。他们都是1980年以来出生的一代大学生。一方面,他们因为从小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溺爱而变得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一如小说中回旋往复的《老鹰之歌》中所唱的那样,他们宁可成为理想中的人,也不愿意成为现实中的人;另一方面,他们所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期,他们看待社会的视角和结论已经与前几代人大相径庭,后现代情结已经在他们心中有了重要位置,这使得他们的生活也与前几代人有了大不同,同居、反社会、反崇高、崇尚物质等等是他们所认同的。他们不喜欢过去的生活观,但又没有自己的生活观,所以他们陷入了真正的虚无之中。
“‘80后’这一代人的生活、情感与内心特征其实与‘70后’是很不相同的,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存背景更为优越、所处的时代更加开放。他们小时候是家庭中的小皇帝,现在则是孤独的边缘人。现在年龄稍大一些的人都对这一代人有悲观情绪,说他们是真正的‘垮掉的一代’。我起先也是有这种观念的,但慢慢地,我就觉得这种看法肯定是不公平的。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把青年称为‘垮掉的一代’,但这一代人后来仍然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同样在创造着未来。基于这种角度,我对‘80后’一代也有了不同的认识。他们的确比前几代人更实际、更注重物质的追求与享受。他们崇拜的不再是哲学家、作家和思想家,而是像比尔·盖茨式的知识英雄。我觉得人们对他们的认识是片面的。其实,他们的痛苦也许比我们更多,因为他们更迷茫。
“此外,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是一个以政治生活为中心的时代,90年代是经济生活,而90年代末才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以文化和人本位为中心的生活时代,‘80后’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成长起来的,他们是这样一个社会生活中心转变的主导力量,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自然成为社会的关注点。“我是怀着一种同情和宽容的心态完成这部作品的。我希望人们在这部作品中能看到他们最隐秘的真实内心,也希望这一代人能够从这部作品中看到自我的影子而进行反思,因此达成几代人的和解。”
对于这本由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者写就的有关“80后”的作品,著名作家、评论家马步升认为:“也许这是作者对‘80后’一代人的一种误读,但这种误读是很有必要的。它不同于生于1980年代的写手写自己的作品,它打上了生于六七十年代人的理想色彩,而这恰恰是80后一代人所缺失的。它的好处是让‘80后’一代人能够反省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