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年来,北大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尤其是从去年到今年这一年间,教改力度非常大。北大教改动因在哪里呢?
许智宏:1988年,时任北大教务长的王义遒带队到天津、河北等地调查北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考察之后,王义遒发现,这些毕业生中改行的很多,许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并没有从事自己的专业。学校煞费苦心为学生们设计的专业课,在学生毕业之后并没有在所有人身上派上太大用场。难道是我们的专业课设置有问题?经过深入的分析,我们发现,是社会变了,学校的教育却没有变,改革就这样被提上议事日程。学校最终确立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办学方针。目前,学校正在实践本科阶段低年级的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高年级的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
记者:“16字方针”的提出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理念?
许智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基于这样一种理论预设:同一层次的所有人,都应该成为同一种培养方案、同一种教学计划、同一种学习要求、培养成具有一样或是大体一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人。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背景,而且要厚基础、宽口径,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具备扩展知识领域的潜力,要成为能适应社会人才市场多变性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的培养也要突出基础,淡化专业色彩。教育要因人而异,同时也要分流培养。
记者:理念有了,北大是怎样推进“16字方针”的呢?
许智宏:1999年,学校在“16字方针”的基础上,确定了“在低年级实行基础教育、通识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的改革思路。突出强调学生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宽口径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元培计划实验班与通选课的设置上。2002年,北大大规模地修订教学计划,取消了限制性选修课,重点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和平台课程的建设,初步形成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北大将过去150~170的学分要求压低到140学分,这在全国高校中是最低的。学校同时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增加本科生科研基金。
记者:“淡化专业”在教改中是如何体现的?淡化专业会不会使一部分人最后没有了专业呢?
许智宏:2004年,北京大学各院系全面推行按院系和学科大类招生,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生人才。除医学部与外语专业以外,全校废除专业招生办法,实行以院系为单位的招生。
低年级加强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不是说专业教育不重要。大学培养的人,一定是具有某方面专长的人。因此,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是我们把专业教育的时间推后到高年级或研究生阶段。
多个方向的基础就意味着学生具备了多个指头,而不再是“一指禅”。按院系招生及其培养计划充分体现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针。这就好比我们的手掌,掌心是学生前两年所学的共同基础课程,每个手指代表一个专业方向。只有掌心有力,手指灵活,才能形成有力的拳头。
记者:“元培班”在国内的高等教育界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请您介绍一下“元培班”的情况。
许智宏:这个班的招生不分专业,入学只按文、理大类招生,在入学一年半到两年后再选择学科专业方向,这一点,极大地冲击了过去高度重视专业的传统教育模式。从2001年入学的第一届学生分流的情况来看,学生基本都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术志向选择了专业,绝大部分学生满足了自己的志愿。
记者:我们注意到,“16字方针”比较强调分流,分流的这种概念到现在被广泛接受了吗?学校又是如何分流的呢?
许智宏:在北大,各学科的主要基础课程一般设为A、B、C几档,难度不一。比如,立志当物理学家的学生与毕业后只想从事工程方面的学生,他们对于数学的要求就是不一样的,一部分人学得精深一些,可以选择难度稍大的A类;另一部分人在某一方面学得相对简单,可以选择难度稍低的B类或C类,但却可以选择其他的课程来发展自己的特长。
记者:北大最近正在试行小学期,请问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许智宏:北大将请国外知名学者在暑期学校开课,一是为了与国际接轨,增加学生的多项选择,二是由于课程向全社会开放,可以为社会和兄弟院校的学生提供北大的优质教育。
记者:2003到2004短短一年间,北大先后修订推出了《北京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若干意见》、《关于改进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选拔方式的意见》、《关于北京大学学习年限的意见》等措施,在最近还推出了“校长听课制度”与“本科生暑期学校方案(小学期)”。北大教学改革力度之大,引人瞩目。请问,北大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
许智宏:一切以学生为本。北大有中国最好的学生,北大也应该用最好的教学来培育他们。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1998年以来,学校先后组织设立了三项资助本科生参加科研工作的基金。截至2003年6月,共有510名本科生承担的426个研究项目受到“本科生科研基金”资助。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北大的教学改革始终围绕着如何将学生们培养成宽基础、厚能力的人才进行,因此,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会继续下去,这也是北大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