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天地 > 正文
学生天地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的一堂基础“人文”课

新华网 发表于: 2004-07-01 00:00 点击:

    新华网香港6月30日电(记者 夏文辉)几十名大学、中学的学生围坐在著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身边,面对面地交谈。虽然,朱棣文研究的内容对中学生而言也许如同天书,但他谈论学术研究方法和学术原则,话题浅显易懂,生动有趣,使香江学子们近距离感受到了这位科学家的平易近人与认真细致。

    朱棣文到香港中文大学作短暂学术交流,校方6月30日乘机安排当地学生同朱教授对话,并由副校长杨纲凯亲自主持。

  199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朱棣文,1948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他的父母是江苏太仓人,多年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在家中排行老二的朱棣文自小接受家庭的学术熏陶,同时受父母开朗乐观性情的感染,思维敏捷,谈吐风趣。

  面对眼前这群学生,朱棣文不断讲述自己一些童年趣事和研究经历。上中学时,朱棣文的成绩不算拔尖,哥哥的成绩则很好。就读大学期间,朱棣文的天赋开始显露,研读专业课程之余,他更对爱好的科目投入巨大精力,并且后来居上,成为优秀学生。197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8年进入美国贝尔实验室任研究员,1987年起任斯坦福大学教授至今。

  朱棣文认为,受条件限制,他那一代科学家们从小就动手制作,这方面的能力和欲望都很强。“一次,我们几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聚会,闲聊中知道,每个人都有年少时亲手制造‘土炸弹’的经历,其中一位还因此烧了手指,留下伤疤。”

  听到这里,学生们笑了。朱棣文则一脸严肃:“从事研究,尤其实验研究,一定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只凭想象,是没有实验成果的。”

  “另外,你们还要有提问的欲望和胆量。作研究,要善于提问,要敢于探索,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与朱棣文的交谈,使同学们感受颇深。新学年就将升读大学物理系的洪永灿说,科学研究很枯燥,科学家却在研究中发现了很多乐趣。在中文大学攻读物理学硕士学位的内地学生徐赤诚说,同大师简短的交谈,可以感受他的思路,听取一些原则性的建议,对研究很有帮助。这样的对话,相对学理的探讨,更多人文的内涵。分管校务工作的杨纲凯教授对记者说,请朱棣文这样的科学家与同学们交谈,短短几十分钟,不可能传授很多知识。这样做,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多找机会让学生们走近科学大师,他们便会发现,科研的路就在身边,科研的成功,并非遥不可及。”

地址: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