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天地 > 正文
学生天地

大学新生准备好了吗;进入新学堂先过三道坎

东南快报 发表于: 2004-09-06 00:00 点击:
9月,全国各地的大学已经陆续开学,作为刚刚步入象牙塔的新生而言,从家庭的温室和父母的呵护中步入相对独立的大学生活,他们是否已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呢?十八九岁,也恰恰是孩子成人的转折点,新生们准备好了吗?

  生活

  学会照顾自己

  [案例]

  去年9月,阿庆考上了北京一所名校。然而,一年后他却不得不揣着一张休学一年的通知单回家。

  原来,阿庆在入学后突然发现那个环境太陌生,心理产生了恐惧。父亲离开北京时,阿庆感到恐慌,忍不住问父亲:“万一我在学校没人理我怎么办?”做父亲的觉得他太幼稚,便笑着说:“那就打电话回家。”果然,父亲还没有回到柳州,做母亲的已接到阿庆的七八个电话了。阿庆说,开学之后,他的害怕心理更强。大学的课堂是流动的,每一个科目的上课地点都有改动,有的离宿舍很远。有一次,他连跑3个上课地点,都没有找到自己所要寻找的课堂,他吓坏了,害怕教师说他故意旷课,便在宿舍里躲了一天一夜,不敢出门。

  “如果仅仅是找课堂,我还能坚持。”阿庆叹息着说,他更害怕的是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他们宿舍里住有6位同学,只有他一人是广西的。起初,他也非常想与他们交成朋友,可发现自己的兴趣与他们极不相投。最要命的是自己的“柳州普通话”,说出来没人能一下子听懂:“有时我说两遍、三遍,他们还老问‘什么?’、‘什么?’,我不知道他们是真听不懂还是捉弄我。”有了这些打击,要阿庆再像中学里那样专心致志地学习就显得很困难了。第一个学期结束,他有一个科目不达标,只得补考。第二学期增加到两个科目不达标,他慌了,只好休学。希望能够调整一下,明年再续读。

  阿庆在北京已找过一名心理医生咨询,医生说这可能与他从小不参与社会交往有关。他的母亲也回忆说,阿庆从小很听话,叫他不做的事他绝对不违背。别人都说阿庆“乖”。夸得多了,阿庆自己也就做得更好了。“没想到夸坏了事。”阿庆的母亲愁苦地说,“我不知道现在怎样帮他。”

  [分析]

  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上,家长们是尽其所能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这就决定了他们大多在生活上所持有的是“享受生活”的理念,而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必然会与入学后的集体生活产生摩擦。闽江学院学生处副处长林忠告诉记者,新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他们不易和同学尤其是同寝室的同学相处,易冲动、烦躁。有很多同学还会搞“小老乡”帮派,“这都是大一新生大学生活的最突出表现。”林忠说,“同学关系处理得不好,不但会影响学习,也会给学生心理带来压力,严重时可能导致抑郁。”

  “寝室生活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卫生习惯,尊重他人的同时才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林忠说,“比如寝室有人休息时,就要轻声说话,用寝室公用电话时间不要过长等。很多细节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学习和体会。珍惜寝室生活环境,也会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心境。”理智和宽容是大一新生的首门“必修课”,这会让他们很快赢得朋友。

  交往

  消除自卑恐惧

  [案例]

  福建师大的小华来自偏远的农村。他的父亲是汽配厂的下岗职工,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小华的母亲他们家一年所有的收入加在一起不超过3000元。小华的哥哥和他都先后考上大学,虽然学校减免了兄弟俩的部分学费,但4年来家里还背了1万多元债务。

  小华母亲伤心地说,“小华每年买不了一两件衣服,都是拾别人的穿。”即使是添衣服,小华也是回家让母亲买,一件衣服一般只花10多元钱。

  经济上的困难,让小华这样的贫困生们很难集中精力读书。久而久之,他在同学面前感觉低人一等,情感因此变得十分脆弱。想着自己生活当中那么多缺陷和不足,与人相比有那么明显的悬殊,他能不自卑吗?小华常常耿耿于怀的一件事就是同学议论他“生活怪异”(主要是由于长期独来独往造成的)。同学们的议论、嘲笑也许有时并不存在,至少没有像他本人理解得那么严重,但这样的自卑感累积过长,人的精神难免不出问题。于是,学习、生活上的不适应蜂拥而至。

  [分析]

  福建师大学工处副部长杨建义表示,高校中人际交往费用日趋增大,导致一些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往往因此变得孤僻,马加爵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像这类学生的问题属于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不与人交往真实并非出于自愿,内心由此矛盾重重。

  消除社交障碍主要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否则,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反而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社交障碍是一种恐惧心理的自我加强过程。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恐惧愈演愈烈,最后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这种问题的同学要大胆一些,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敢于抛头露面。

  除此之外,大学时代青涩的爱情,豪气冲天的友情,空虚、困惑、寂寞的无所适从,这些都需要新生们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处理。在此,希望大学新生们一路走好,勇敢地去开拓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学习

  不要急功近利

  [案例]

  “我总想做得最好,可我总是做不到。”大一的小丽走进了医院就诊。在心理卫生科陈主任前,她缓缓道出了自己的痛苦:之前,她在市内一所重点中学读书,成绩很好,老师和父母、单位院子里的人们,都称她能干。

  但自从她考进了大学,发现许多同学的成绩都很优异。她总是拿自己和其他同学相比,比学习、比品德、比自理能力。

  比来比去,小丽的内心感到了一股压力,她总想做得更好,可又往往很难。自己与大家似乎总不相上下。

  越是这样,小丽越难过。不知从何时起,她开始揣测其他同学的一切。除了学习之外,连其他同学穿的衣服、在食堂里吃什么、图书馆里看什么书……每做一件事,她都会想:其他同学是怎么做的?会不会比我做得更好?最近,她想做一个自理能力很强的女孩。但她认为自己要做得最好,母亲必须离家外出,让她独自来完成所有的工作……

  “她已经找不到自我了……”陈主任叹息着说,小丽的“病因”在于她过去的成绩拔尖,习惯了被老师称赞,做同学的榜样,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家的起点都很高,心理落差太大。而且,缺乏正确引导,以致她将一般的竞争幻化成了全面的搏击,事件被过分夸大。她想做得更好,可又迷失了自我,并越陷越深。她的心理完全康复,将需一个漫长的过程。

  [分析]

  曾几何时,当我作为一名新生坐在大学的课堂里,老师坐着上课的教学方式就立刻让我感觉到大学教育中的师生互动。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时间里,老师都只是辅助学生学习的一个帮手,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先由老师把知识一一嚼烂再“喂”给我们,而是要我们自己去消化吸收。试题在书上根本就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这样一来,那些还是采取以前“死记硬背”方式学习的新生,就可能适应不了这种学业上的转变,进而可能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系副教授黄旺生告诉记者,有一部分准大学生对入学后能否保持优异成绩深感忧虑。“有这样忧虑的学生在高中时都是学校的‘尖子生’,也习惯了自己是老师的宠儿,甚至在高考结束后,他们就打算好了将来要读硕士、博士。考虑到大学里都是各地的优秀学子,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他们就开始担心自己的成绩是不是还能‘拔尖儿’,担心自己在新一轮学习竞争中被淘汰。” 黄旺生认为开学初期,新生可将自习时间列成表格强化时间观念,懂得充分利用图书馆。在学习上尤其注意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把自己的长远目标过早地放在大学一年级里完成,一步一个脚印。

地址: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