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府”应是一块相对的净土,可当前一些现象令人担忧。“混学”、“混教”、“混管”者不乏其人,其中“成绩”是关注的焦点。为了皆大欢喜,一些师生在制造着“泡沫成绩”。为了成绩一些学生打听考题(甚至偷题)、作弊、逃考、代考、逼老师改分、写匿名信诬告老师等五花八门。学校让学生给老师打分作为评价老师的参考之一,对老师来说,“分”就意味着荣誉、晋升、奖励等。有的老师为了提起学生兴趣、向学生靠拢,课堂上大讲与专业知识无关的奇闻轶事,不敢管也不愿管课堂纪律。为了迎合学生,划考试重点、暗示考题。更有甚者,老师与学生携同作弊,即不论学生怎么答卷或是否参加考试一律给高分。
一位有良知的大学教授为判卷遭来伤感和痛苦。这位教授开了一个200人的“心理健康”选修课,开卷考试。教授“费尽心机”提分,试卷(学校要求占60%)有3个问答题,每题20分,只要不用错心理学名词都能得3-5分;平时出勤占40%,只要第一节课和最后一节课到即可得40分,因为教授认为如果学生不来听课能自学并获得知识也可以;凡得50-59分者一律提到60分,最后连45分者,只要出勤率高的也加到了60分。最后仍有26人不及格是实在无处可找分了。
判分如此的宽松仍遭到了某些成绩中等和不及格学生的不满。有些学生到办公室“要分”,说这门不及格就得不到奖学金、拿不到毕业证云云。有老师向学生解释说:“教授判卷很严,绝对按心理学的要求。”教授得知后说:“真是太高抬我了,若真是这样至少有一半人不及格。”为此该教授一直在拷问自己的良心:“教了一辈子书,这是最失败、最糊弄学生的一次了。”
有教师说,现在不是学生向老师靠拢,而是老师向学生靠拢,有些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就是宽松、给分高的老师。教授认为,长此下去将不是“严师出高徒”,而是严师则无徒了。所谓“严师”,自然是指那些做学问严谨和为人师表的老师了。现在严师们面临着危机,他们可能有三种选择:一是向学生靠拢,二是甘心孤立,等待英明的领导或学生崛起。三是另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