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现代快报》报道,11月1日下午,南京大学逸夫馆楼左前方的公告栏上不知何时被贴了两张A4纸,那是一封署名为“伤心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这封信的内容引发了大学师生的热烈讨论。
奇怪的公开信
亲爱的儿子: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
……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
后来,你谈恋爱了……从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们能感受到,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今后毕业大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
当时,正值你妈下岗,而你爸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厅。最令我伤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
一位辛酸的父亲
大学生如何做人
这封“伤心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引来南京大学师生的议论。
论点一:大学生攀比风司空见惯
不少学生都在议论:这种现象太正常了,有的同学一个月就能花掉两三千,吃饭通常是下馆子的,一天30元饭钱简直是小意思;手机、mp3、名牌穿戴花费月月少不了;有女朋友的花费更大,出门旅游,节假日还要玩情调,没钱怎么行。在攀比心理和物质欲望的驱使下,他们只好从双亲那里榨取,把额外的负担甩给生活本已不易的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他们时,甚至会说出一些怨恨父母的话。
论点二:性格缺陷是从小养成的
南大一名陈姓研究生仔细看完信件后表示,信中的那个父亲的确很可怜。陈同学认为,孩子的早期教育最重要,父母应该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和感恩的心态,因为这是形成一个人责任意识的重要内容。哀怨的父亲其实更应该好好反思,为什么有的孩子就能体贴父母呢?
论点三:即使是虚构也源于现实
有个男生过来看了以后,很是气愤,他先是说这件事肯定是造谣的,不可能有这么多巧合的事情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但别人反驳称,即便是虚构也源于真实,因为此类现象在他们的同学身上就有。后来,他三下五除二就把信件撕掉了。一名女生说,这封信饱含感情,或许他指代的正是所有的父亲。 新华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