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时读过一篇课文叫《卖炭翁》,但没有想到今天还有烧炭为生的,没想到我们的同学就有来自这种家庭的,没想到一个贫困家庭供养一名大学生竟是如此不易",参加了暑期"访贫教育"的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3级学生杜月香用一连串的“意想不到”来总结她参加这次活动后的感受。2004年暑假,杜月香参加了福州大学组织的“访贫教育”活动小分队,按照活动安排,杜月香和其他同学深入到龙岩、三明、漳州、莆田等福建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对这些地区的贫困大学生家庭进行大规模走访。贫困生家庭生活的艰辛、为了孩子上学不惜一切的坚毅以及贫困学生在逆境中的坚强,让长期身处校园的大学生感动不已。
家在漳州市漳浦县的一位贫困生与杜月香同在机械工程学院,平时彼此也都认识,在杜月香的印象中,这个同学是个开朗的人,也没有感觉到他经济上有多困难。但一走进这位同学的家中,却让来访的大学生们难以置信:位于深山的房子连像样的门都没有,烧炭是全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妈妈有病,弟弟退学打工了,全家人的努力就是供这个同学上大学。漳州市是个水果大市,盛产荔枝、龙眼,但杜月香和她的同学们却在这里感受到了果贱伤农的真实情景:诏安县一位张姓贫困生家里种植了大量水果,但今年荔枝只有3毛钱一斤,连工钱都不够,干脆就让荔枝烂在树上。这位张同学家的房子其实就是个石头垒起来的棚,隔成两个房间。在校园里,他们一顿饭就是一份菜,一个馒头一个包子就对付一餐,但书却念得很认真,“不能不让我们佩服”,杜月香说。
走访的贫困生家庭中,往往是举全家之力供一个人上大学,其它家庭成员则无怨地作出牺牲,这让大学生们十分感慨和感动。材料学院2002级学生王春光此次走访了明溪县城关乡狮子窠村,该村的一位陈姓同学2003年考入福州大学。"这位同学的家长和我们算了一笔帐,学费一年3900元,生活费一年最低要6千元,一年的花费就是一万元。他们家地很少,种点西瓜,根本负担不起。为了供这位同学上大学,家里是节衣缩食,连喝水的茶杯都没有,坐的是粗糙的条凳,其它什么家具都没有,家里的东西折合起来不超过500元。"王春光说。物质工程学院2001级学生俞尧金走访的是龙岩市新罗区湖一村的一位女同学,这位同学有两个妹妹,一个在念高中,一个在念初中,成绩都很好,但沉重的经济负担让这家家庭实在难以支撑下去,她们随时有辍学的可能。学生们每走访一家都会算一笔该家庭的收入支出帐,他们发现,农村家庭中兄弟姐妹较多,就是经济较好的家庭一般也只能维持2人上学,大部分家庭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大学,其余兄妹则只能遗憾地告别学校外出打工,以弥补家庭开支和兄弟姐妹的上学费用。所走访的家庭均表示无法在开学初凑齐学费,而要通过向亲朋好友借债或者等孩子到学校贷款。"每个贫困生家庭都说学校的学费太高了,只有实地一看,才知道一个贫困的家庭和上大学所需费用间的反差是多么大,我们走访的不少家庭为了培养一个大学生真可谓'倾家荡产',兄弟姐妹中就有人早早地退学去打工。以前我们都是一开学就找家长要钱,也没觉得什么,现在真的体会到培养一个大学生是多么的不容易",机械学院2003级的倪时华说。
参加"访贫"的同学向记者介绍说,他们以前也没太注意家庭困难的同学,对农村的情况多是通过书本或媒体获得,对困难家庭的情况也自觉有所了解,但只有这一次真正走进这些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贫困同学的家中,才强烈感受到读大学原来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杜月香说:"这次活动时间不长,但对我们的教育却是深远的。回来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与困难同学相处,如何换位思考父母的不易,如何正确看待贫富差距。"
福州大学目前在校学生超过2万人,其中贫困生约占25%。"随着近几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和高校收费水平的提高,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帮扶贫困生,如何让其它学生和贫困生融洽相处已成为高校工作的一大重点。其中,围绕着如何正确看待贫富差距,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更是高校学生工作无法回避的课题",福州大学学生处李海榕副处长说。
结合假期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开展"访贫教育",在福州大学还是第一次。实地的走访让不少大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这种教育效果是平时老师讲授所无法达到的。学生们不仅对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有了最为直观的感受,他们还对这些家庭贫困的形成有了理性的分析。
杜月香她们所走访的漳州市有着水果之乡的称号,有着十分良好的农业种植条件,但随着近年来农副产品价格的走低,在漳州的不少地方,花果飘香并没有带来农民富裕。“一层平房,屋内光线昏暗,难以见到一件像样的家具,便是这些家庭给我们的普遍印象。多数贫困生家庭都居住在破旧的土木结构或者石头结构房屋,家具简陋,有不少家庭没有电视和其他电器,彩电更是难得的奢侈品”,大学生们在他们的调查报告中写道。这样的情景对不少远离农村的大学生们来说,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但实地的走访,使他们把书本上所说的“三农”问题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生动的现实。农村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种植果树,另外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家庭成员打工收入,水果价格的走低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水果产量的剧增,水果价格大幅走低,原来可卖到7、8元一市斤的龙眼现在已跌到每市斤1.5-2元,荔枝的价格更是降到每市斤1元左右,而商贩的收购价只在3毛到5毛间。
参加“访贫教育”的大学生告诉记者,他们原以为贫困生都来自农村,但通过这次活动他们发现,其实也有城镇家庭处于贫困境地,他们同样因供养孩子上大学而“不堪重负”。在龙岩市,大学生们走访的不少贫苦生都是来自城镇,而原因多数是父母下岗。仅在长汀县城,他们就相继走访了三个下岗家庭,其中一位同学的父母原来都在一家国有企业上班,但由于企业效益不好双双下岗,只好举家暂住在亲戚家。
通过调查,大学生们对人口多、负担重造成的上学难有了深切的感受。在农村,单靠耕种自家的责任田,只够养家糊口,一年剩余不了多少现金。但贫困家庭人口一般都在4-7人,5、6人的占到一半,家庭中兄弟姐妹较多,就是经济较好的家庭至多只能维持2人上学,大部分家庭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
在与记者座谈中,参加了“访贫教育”的大学生们表示,他们平时也通过媒体或是课堂教育了解到中国的“三农”问题,但通过这次实地走访,包括回来撰写调查报告,才发现以前对这一问题的掌握是多么的有限,现在更能理解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艰巨性。
福州大学开展的“访贫教育”不仅使大学生们深受教育,使贫困生家庭感受到来自学校和同学的关心,同时也为学校开展助学贷款工作和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福州大学学生处李海榕副处长介绍说,“访贫教育”活动在福州大学还是首次开展,但收到的良好效果是预先没有料想的,不仅让大学生们对社会困难群体有了最真切的感受,也启发了大学生们去关注、去思考诸如“三农”问题等一些社会问题,而这些是校园内任何生动的授课所无法达到的。“通过这项活动,可以找出那些经济最困难的家庭,从而保证把助学贷款发给最困难的同学。同时也密切了学校和贫困生家庭的联系,教育了学生,可谓一举多得",李海榕副处长说。(项开来 姜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