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天地 > 正文
学生天地

别中群体盲思的计

中国教育报 发表于: 2005-02-28 00:00 点击:


   有人说,“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也有人说,“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不过是众多沙砾中的一颗,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

  《三国演义》第48回中,曹操与周瑜交战,正为己方不善水战而心急火燎,难免一败涂地。他听信了庞统的连环计,以为良策,于是“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欲使“人可渡,马亦可走”,从而船只能够稳如平地,“大小水军,并无疾病,安稳成功”。

  第二天,观看大军的排练后,曹操心中大喜,认为打败周瑜指日可待。于是,他升帐召集手下开会,说道,“铁索连舟,果然渡江如履平地”,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众将都随声附和。此时,头脑清醒的程昱站出来说,把船连在一起,平稳是平稳,但是如果周瑜他们“用火攻,难以回避”,因此不可不防啊。程昱的忧虑却遭到了曹操的耻笑。曹操断定冬天只有西北风,没有东南风,因此按照双方的地势,火攻是不可能的。众将“皆拜伏”,齐赞丞相的高见就是妙啊,我等是万万比不上的。

  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都知道,这个决策最终导致了曹操败走华容道,兵力大减,士气也受到了严重打击。

  曹操足智多谋,手下多是能人谋士,这个决策团队应该说是相当高质量的。为什么会犯如此的错误呢?从心理学角度看,曹操及其团队所犯的这种决策错误被称为“群体盲思”。

  首先,曹操求胜心切,因此庞统一来献计,曹操便如获至宝。有了此计之后,整个团队对成功普遍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

  其次,过于自信,听不进任何异议。“若非天命助吾,安得凤雏妙计”。程昱的精到见解反而被认为是谬论。

  第三,由于大敌当前,因此这个团队同仇敌忾,凝聚力很高,思维也高度一致。

  第四,团队的领袖曹操,具有很高的威望,使得其他人轻易盲从。在庞统献计的当夜,曹操志得意满,召集众人饮酒作乐。席间,曹操诗兴大发,作了那首著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只因为一个不识相的扬州刺史刘馥认为此诗不吉,曹操就大怒,“手起一槊”,把刘馥刺死了,“众皆惊骇”。在这种情势下,谁还会吃了豹子胆,去评论连环计的是非呢?

  最后,决策团队与外界相隔绝,没有去搜集更多的信息以辨别目前的方案。

  群体盲思是一种共识危机,指在一个凝聚力极高的群体内,绝大多数成员都赞成群体中某个成员(通常是领导者)的意见。

  对于持有异议的少数派,他们的意见往往无法引起群体的重视;迫于从众的压力,少数派不得不屈从于主流的看法。并且,群体对决策的成功持有不切实际的幻觉,思维效率、事实验证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都有某种程度的退化,认为己方已经掌握了全部事实。这种幻觉加速了决策的实施,往往导致严重甚至灾难性的后果。集思广益演变成了群体盲思。

  “群体盲思”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简尼斯在1972年提出来的。通过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分析,包括对当时官方记录(如总统内阁成员的会议记录)的检查,简尼斯认为决策中的“群体盲思”倾向是导致猪罗湾事件、越战升级、朝鲜战争等重大失误的罪魁祸首。这个结论引起了美国国内的轩然大波。从此,“群体盲思”(或称群体思维)便进入了管理学和决策学的视野。

  至今,这个词仍然很流行,《纽约时报》在2003年3月9日以“群体盲思已30岁了,但仍然在蔓延”为题,批评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表现出了严重的群体盲思,导致了哥伦比亚航天飞机惨剧的发生。《今日美国》甚至认为,群体盲思已经深入NASA的骨髓。

  许多大公司也容易中“群体盲思”的计。在上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兼容机市场风起云涌,但IBM公司对自己的判断力过于自信,“我们是IBM!”,从而忽视了这个市场的冲击力,错失良机。

  甚至在学校的课堂上,我们也可以观察到群体盲思的存在。老师对某个问题的片面看法,常常主宰了课堂,被学生所全盘接受。

  从曹操的败走华容道到哥伦比亚飞机的失事,我们可以归纳出群体盲思的某些共同的症状。怎样才能判断某个群体是否已经存在着决策的缺陷呢?

  首先,群体成员把与他们假设相悖的任何负面意见予以合理化;其次,对于怀疑群体共同观点的人,群体其他成员会对他们施加压力;第三,怀疑群体共同观点的人,往往通过保持沉默或者降低自己看法的重要性,来避免与群体观点不一致;第四,沉默往往被认为是默许。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文化的某些特点使得我们更容易受到群体盲思的危害。首先,中国人的权力距离比较大,对领导和上级过于盲从,不轻易发表自己的异议。其次,中国文化鼓励平庸,鼓励随波逐流,不赞成出位的举动,“枪打出头鸟”。在决策会议上,成员坐的位置和发言的顺序与这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紧密相连,大多数成员实际上只参加讨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群体决策。另外,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关系导向,重视彼此间的和谐,重视面子,使得大家不愿意去提不同意见。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群体盲思是一种严重的共识危机,要么群体无法达成共识,要么群体达成了错误的共识。那么,在群体盲思的陷阱前,群体和群体成员应该怎么做呢?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群体决策中,首先,个体要有“和而不同”的勇气和意识;其次,更重要的是群体要注意培育一种容忍异议的决策文化,发展赞成异议的群体规范。在这种文化下,成员能够畅所欲言,群体才能进行自我反馈,成为一个健康的机体。

  群体可以采取某些具体的做法来防范群体盲思,例如,事先确定决策的步骤,要求领导人或核心人物最后发言,以免抑制了成员的意见。群体也可以指定某名成员担任魔鬼代言人,也就是故意唱反调者,促使群体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听取外部专家的意见也是一种好办法。有些公司引入了独立董事的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群体盲思。

  不可否认,群体决策具有个体决策所不具有的众多优点。常言道,“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而且,也增加了决策的可接受性和成员对决策的承诺。在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群体的领导者不可能对一切事务都了如指掌,因此,要借助众人的智慧,达到正协同效应。

  但是,正如上面的案例所显示的那样,群体决策容易导致少数人控制决策结果,形成假民主的局面。“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不过是众多沙砾中的一颗,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群体盲思的影响不容忽视。在组织的各类决策中,我们应注意小心提防,创造“和而不同”、各抒己见的局面。

  《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26日第4版 
 

地址: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106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