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点死了。小不点是老家两条狗中的一条。我打电话给爸爸,电话里我听到狗叫声,就问,是小不点在叫吗?爸爸说,是大的在叫,小不点死了。给它打虫药吃,可能吃多了药死了。
小不点是一条宠物狗,浑身白色卷毛,肚子大脑袋小,眼睛鼻子嘴都揪一块去了。眼睛看不见东西,低着头走路,撞到东西了再改方向。腿脚不大灵便,横着走的时候多。我春节回老家的时候,它还只有一个多月。自我以下的人都喜欢它。我想是一种怜爱。爸爸妈妈不大喜欢。晚上人都睡觉了,它开始叫,它要上厕所。
小不点的事情不出半天,我便忘掉了。我又面对着新的死亡。
学校的一位老领导去世了。还不满70岁。昨天下午还红光满面、谈笑风生的,今天早上七点钟就没了。说是心梗。所有的人都一声叹息。
但叹息还不足五分钟,我们就意识到了,叹息不是我们的职责。我们的职责是马上写讣告,发通知,打报告,搞慰问,定程序,做安排。一切都忙得差不多了,心情也忙得极其麻木,似乎不是死掉了一个重要的人物,而是例行公事办了一件琐事而已。
糟糕的是,我们在忙碌的过程中,听到了一些另外的消息:这位老领导的财产怎么分配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去得太突然,没有任何交待,而老伴是个后老伴,子女和她的关系也一般。
唉,烦不烦啊?
晚上下班回家,街边又是一排乞丐,见到他们,我是一点同情心都没有了。我跟自己说,我能见到一个就施舍一个吗?一看到这些乞丐,我就想起那个在河边拾鱼的孩子。那孩子把浅洼里的小鱼一条一条地往河里扔,他扔不过来的,但他说,这一条鱼在乎,这一条鱼也在乎。这些乞丐,可有一个在乎你吗?
晚上回到家里,我酝酿了以下的思绪。
人都有同情之心。但同情的情感何其短暂?“同情”是不是相同的情感的意思?人不同,又怎么可能长时间地具有相同的情感呢?哪怕是亲人。
情是怎么来的呢?情是一个人发自心底的感受。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是另一个人,所以,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就一定存在无情的时候。又因为一个人绝大多数时间不会是另一个人(或者站在另一个人的立场上),所以,无情就占据着绝大多数的时间。
当然,一个人醒着的所有的时间,都差不多是某种立场的对应物。他站在谁的立场上,他就会对谁有情,对其它的就无情。他站在大自然的立场上,他就会对大自然有情,他站在一只狗的立场上,他就会对狗有情。当然,他很可能大部分时间是站在自我的立场上,这样,他就对自己有情,这只有他自己清楚他还是个有情的人,别人却并不那么认为。问题是,他面对的世界是如此的繁杂,绝大多数的事物,是他不能眷顾到的,尽管他可能有心眷顾。所以,他不得不做一个无情的人。
还有一种情况,他可能站在了谁的立场,但他也不一定就有情。因为,他虽然站在了别人的立场上,但他却并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别人。人与人在本质是孤独的,因为人与人在本质上是不可交流的。不可交流决定了一个人无法完全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
所以,我的结论是,无情无边无际。每一个人都是无情的。只是无情的程度略有不同而已,只是99.9%和99.99%之间的区别。那0.09%便是人们所认为的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