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业的道路上,莫(化名)师兄从北大走到清华,从基础理科走到法律领域,他的故事因为这些转化而格外引人注意。
莫也曾尝试过出国、读研的道路,但终究没有找到理想的方向。而本科时许多书本外的东西:团委、学生会、社团、家教……虽然对学习造成影响,却成为不悔的选择:“相对于研究,我更愿意选择实践。现在不是‘吃大锅饭’的时代,按部就班的生活会消磨意志。所以我想早点出去摔打,至少能锻炼适应性,积累工作经验。我的思维逻辑性较严谨,又相对熟悉法律,所以最终选择了它。”莫这样解释着。后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修法律第二学位,在律师楼谋到一份工作。
虽说工作不过半年,莫却笑称自己早就不是“新人”,因为他的兼职经历贯穿了整个读书生涯。尽管如此,从校园到职场,毕竟有变化——“心态和以前不同了,随时考虑会不会‘出局’。现实的压力越来越大,除了工作,还要考虑今后的保障,以及更长远的计划。”
莫最强调的是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我做兼职主要为了积累工作经验。求职的途径很多,但好工作不多。没有一个老板会无缘无故付高薪。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加大求职胜算。”
“北大学生自我评价高,但工作后千万要记得‘好汉不提当年勇’。不仅要展示能力,更要保持谦恭。尤其是新人,要放得下架子,学会吃亏。端茶、倒水这些小活儿还是要做的,甚至要抢着做。”莫又强调,“完成一项事业,不可能只靠个人。只有当一个集体有效合作时,才能成功。所以良好的团队气氛很重要,不能融入团队的人,一定会被淘汰。”
采访的最后,我请莫师兄传授一些迅速适应社会的诀窍。他思索片刻:“第一,好的人品。学过的知识可能会用不上,但个人品质和处世的方法,会伴你一生。第二,好的人缘。特别是北大的同学,应该有‘学徒’的心态。文凭只能用来敲门,下一步的发展依靠工作经验和业绩。当同事们都认可了你是他们中的一员,并为你是北大的毕业生感到骄傲而不是嫉妒的时候,你就成功了大半。”
莫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者,但他的话还是能带给我们不少启发。打开就业思路需要兼容并包的胸怀,敲开职场大门需要勇往直前的勇气。或许,就业本没有什么固定的路,勇敢地去想去走,也就有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