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天地 > 正文
学生天地

韩国女孩爱上中国

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于: 2005-09-02 00:00 点击:
与西方人相比,越来越多涌入中国的,以韩国人为代表的东方人更多地认同中国的文化,爱上中国的生活环境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刘杰报道 金素璎指了指那本汉语中级教程,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向记者念着老师已经教过的课文:《鲁迅和藤野先生》《我登上了长城》《鲁班的传说》。金素璎是上海中学国际部初中的一名普通学生,3年前,她和哥哥一起随同父母到上海安

家。

  她的父亲是一名卡通玩具商,经常往来于中韩两地。哥哥金秉辉在这个学校国际部上高二,他的目标是中学毕业后去北京念大学。学习中文是这个家庭最大的乐趣,家里的“官方语言”早就由韩语变成了汉语,连在家做家庭主妇的妈妈每天都会尽量挤出时间,看电视自学中文,但跟在学校经过专业学习的子女相比,水平还有待提高。说的最差的是他的父亲,日语、英语、韩语样样精通,却偏偏不会说中文,现在都是金素璎和哥哥把课堂上学到的中文传授给他。

  金素璎是班上唯一的亚洲学生,这让她在班上那些金发碧眼的同龄孩子中显得特别突出,但是只要她一走出教室,你就很难分清他是哪国来的,甚至会误以为她是中国人,因为听她说话,几乎听不出一点韩国口音,普通话说得比那些带有上海口音的本地学生还要正宗。

  显然,金素璎对中文以及中国的兴趣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外国孩子。“在韩国历史上,还没有像诸葛亮这样有趣且富有鲜明个性的历史人物出现呢。同样,孔子亦是颇受韩国人推崇的一位人物,我喜欢他表达的深奥的哲学思想,在韩国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 漫画非常多。”

  她学中文不仅是出于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浓厚兴趣,另外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以后跟着他爸爸在中国做生意。

  虽然只有短短三年,金素璎和她的家人却早已融入了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生活,在这里,无论是居住条件,还是娱乐设施,一样都不比他们在汉城的时候差。而且要想买韩国商品也是四处皆是,没必要再从韩国家里带来。

  一到周末,他们不再和那些初到上海的外国游客一样,逛外滩、逛城隍庙。他们的休闲方式更像一个普通的上海家庭。如果父亲不在,就由母亲开着现代汽车带他们到崇明国家森林公园,到东方绿地,去野营露宿。苏州也是他们光顾最多的地方,从上海到这个江南城市开车只需要一个小时,周庄、同里还有大大小小的园林,金素璎基本上都玩遍了。

  他们在上海的家坐落在浦东陆家嘴的一幢高级

别墅区内,这里是上海外国人聚居区。走进家门,扑面而来全是中国的气息,中国结、剪纸、水墨画,金素璎的妈妈说,她是刻意想给孩子们营造这样的氛围已证明他们是在中国。

  在金素璎的卧室内,这样的气息则更显突出。墙上挂的是周杰伦的画,书柜里竟然还发现三毛的书,俨然都是一个中国少女的喜好。金素璎说,这些都是她的中国同学送她的生日礼物。

  虽然是在国际部上学,但是她最好的朋友却是学校里的中国女生,放学后,她的好姐妹经常请她到家里做客,跟她们学上海话,一起逛街,吃街边摊。金素璎说,要不是在国际部,她早就忘记了自己外国人的身份。 同“外黄内白”的海外华人孩子类似,人们为那些在中国出生并长大的外国孩子找了一个雅号——鸡蛋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刘杰报道 外国人喜欢把那些在西方出生并长大的中国孩子比喻成香蕉,外黄内白,于是人们也为那些在中国出生并长大的西方孩子找了一个词比喻——鸡蛋,外白内黄。可是,与“香蕉”相比,“鸡蛋”则要少得多,而且如今很难找到那种真

正符合“鸡蛋”标准的外国人了:在中国出生成长,接受中国教育,为中国服务。

  首先,按照惯例,父母不会把他们的孩子生在中国,因为这牵扯到国籍问题;其次,孩子们大多是因为父母工作需要而被带到中国,在来中国之前就已经接受过本国文化的熏陶,到中国又都到国际学校上课,延续本国教育。等到父母工作任务完成,他们也基本上都跟着一起回国。

  这帮孩子顶多算是个“准鸡蛋”。

  活在中国

  美国孩子约翰就是这样一个准“鸡蛋”。虽然他身在中国,却根本无法融入当地的生活,他的生活圈子还是限定在跟自己来自同一国家的孩子范围内。

  大约5年前,他就和父母还有弟弟来到中国,跟繁华的上海不同,他们是在西部的一个城市重庆。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的差距导致这两个城市在生活环境上的悬殊,也导致了约翰贫乏的课余生活,造就了他不同的成长经历。

  约翰的父亲是美国一家公司派驻重庆的一名经理。来中国5年了,他们竟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而是成天居住在当地一个五星级酒店套间里。约翰和弟弟每天由司机开车饶着崎岖的街道到当地唯一的国际学校上课。

  约翰在重庆接受的全部是美式教育,清一色的美国老师、美国教材,连同学都是英语国家来的,几乎跟他在纽约时没什么区别。他对惟一的中文课没有任何兴趣,因为在他的活动圈内,他不需要用中文来进行交流,在学校和同学说英文,回到酒店跟家人说的也是英文。

  从酒店到学校,从学校再到酒店,每天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让约翰特别烦闷,甚至很不快乐。除了这两个地方还让他有点美国的感觉之外,其他地方的破落让他很难适应。找不到合适的娱乐活动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在国内,约翰是学校橄榄球队的队员,而一到这儿,除了偶尔看看

电视直播,连橄榄球碰都没碰过。娱乐设施条件之简陋早就让他和家人失去了娱乐的精神,有一次,父母带他们参观当地的动物园,当看到那些给肮脏的动物浴室之后,他们参观大
熊猫
的热情就不复存在了。

  饮食也是令约翰和家人非常困扰的问题。在重庆很难找到他们想吃的食品,比如他最喜欢吃的Hormel品牌罐头,都得从海外邮寄过来,或者她母亲回国的时候带过来。由于过敏,约翰现在不能食用含有小麦蛋白的食品,不论是谷物、吐司还是比萨。在美国,他的母亲准备了两箱子不含小麦蛋白的特殊食品,准备带回重庆。

  由于对中国文化不熟悉,约翰在中国境内旅游的兴趣也不是太大。他和当初在美国一样,父母都是带他和弟弟一块去国外度假,巴厘岛、泰国、韩国都去了。让约翰感到欣慰的是,不久前,他们刚刚搬到了一个外国人设计的社区中居住,那里还有游泳池和运动场。

  当记者问起他想不想美国时,“我好想快点回去。”约翰无奈地用英文说,眼里充满着无限的憧憬。

  国际学校增多背后的文化困境

  过去,像约翰这样的孩子主要是那些使领馆工作人员的子女,他们学习生活都在使领馆内,后来,随着

中国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建立分支机构,这也就需要从国内派遣经验丰富的经理人来中国打理分公司业务,而且来中国做生意的外国人日益猛增,外国孩子也成为了中国一个特殊的群体。

  各地由此还衍生了许多专供外国孩子念书的国际学校,而这也是大多数外国孩子在中国除了家之外最主要的去处。

  北京和上海,一个政治中心,一个经济中心,绝大多数的外国人都聚居于此,这两个地方的国际学校也是全国最多的。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仅有一家国际学校,而现在不下25家,北京的国际学校也接近这个数字。

  上海第一家国际学校是美国学校,校舍为美国驻沪领事馆的一栋小楼。学校最初只有6个学生,皆为清一色美国外交官的孩子。随着来沪投资的外商人数陡增,美国学校的生源愈发庞大,学校的规模亦不断扩充。

  1989年学校从美领事馆中搬出,如今,美国学校已拥有浦东、浦西两处校区,较美国本土的一流国际学校,亦是毫不逊色。国际学校里也不仅仅只有美国学生,而是来自52个国家,人数有1200人之多。

  这些学校大都分两类,一类是教授“国际课程”的学校,以英语和英式教学为主。一类是双语模式,除了国际课程之外,还有中文授课。即便如此,他们的中文水平肯定不如像韩国小孩金素璎那样在中国本土学校念书的孩子,他们虽然是在国际部,但是有很多跟中国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也更容易融入当地的生活。

  不过,外国父母还是更愿意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他们不想让孩子回国后跟不上本国的速度。跟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的西方小孩相比,亚洲人由于和中国在文化、人种、语言、生活习惯等各方面有着相似之处,所以他们更能够适应中国环境,也生活得更滋润。与西方人相比,越来越多涌入中国的,以韩国人为代表的东方人更多地认同中国的文化,爱上中国的生活环境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刘杰报道 金素璎指了指那本汉语中级教程,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向记者念着老师已经教过的课文:《鲁迅和藤野先生》《我登上了长城》《鲁班的传说》。金素璎是上海中学国际部初中的一名普通学生,3年前,她和哥哥一起随同父母到上海安

家。

  她的父亲是一名卡通玩具商,经常往来于中韩两地。哥哥金秉辉在这个学校国际部上高二,他的目标是中学毕业后去北京念大学。学习中文是这个家庭最大的乐趣,家里的“官方语言”早就由韩语变成了汉语,连在家做家庭主妇的妈妈每天都会尽量挤出时间,看电视自学中文,但跟在学校经过专业学习的子女相比,水平还有待提高。说的最差的是他的父亲,日语、英语、韩语样样精通,却偏偏不会说中文,现在都是金素璎和哥哥把课堂上学到的中文传授给他。

  金素璎是班上唯一的亚洲学生,这让她在班上那些金发碧眼的同龄孩子中显得特别突出,但是只要她一走出教室,你就很难分清他是哪国来的,甚至会误以为她是中国人,因为听她说话,几乎听不出一点韩国口音,普通话说得比那些带有上海口音的本地学生还要正宗。

  显然,金素璎对中文以及中国的兴趣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外国孩子。“在韩国历史上,还没有像诸葛亮这样有趣且富有鲜明个性的历史人物出现呢。同样,孔子亦是颇受韩国人推崇的一位人物,我喜欢他表达的深奥的哲学思想,在韩国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

漫画非常多。”

  她学中文不仅是出于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浓厚兴趣,另外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以后跟着他爸爸在中国做生意。

  虽然只有短短三年,金素璎和她的家人却早已融入了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生活,在这里,无论是居住条件,还是娱乐设施,一样都不比他们在汉城的时候差。而且要想买韩国商品也是四处皆是,没必要再从韩国家里带来。

  一到周末,他们不再和那些初到上海的外国游客一样,逛外滩、逛城隍庙。他们的休闲方式更像一个普通的上海家庭。如果父亲不在,就由母亲开着现代汽车带他们到崇明国家森林公园,到东方绿地,去野营露宿。苏州也是他们光顾最多的地方,从上海到这个江南城市开车只需要一个小时,周庄、同里还有大大小小的园林,金素璎基本上都玩遍了。

  他们在上海的家坐落在浦东陆家嘴的一幢高级

别墅区内,这里是上海外国人聚居区。走进家门,扑面而来全是中国的气息,中国结、剪纸、水墨画,金素璎的妈妈说,她是刻意想给孩子们营造这样的氛围已证明他们是在中国。

  在金素璎的卧室内,这样的气息则更显突出。墙上挂的是周杰伦的画,书柜里竟然还发现三毛的书,俨然都是一个中国少女的喜好。金素璎说,这些都是她的中国同学送她的生日礼物。

  虽然是在国际部上学,但是她最好的朋友却是学校里的中国女生,放学后,她的好姐妹经常请她到家里做客,跟她们学上海话,一起逛街,吃街边摊。金素璎说,要不是在国际部,她早就忘记了自己外国人的身份。

地址: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106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