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抗美援朝战火中的第一军医大学今日退出军队序列,移交广东省独立办学,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这是军委移交地方院校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实力最雄厚的一所。
去年11月,全军第十五次院校会议决定将第一军医大学等4所军医大学移交地方。此举是为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大势,服从国家建设大局,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作出的。
1970年搬入广东的第一军医大学,前身是1951年6月在黑龙江齐齐哈尔成立的东北军区军医学校。在53年不平凡的历程中,学校从诞生地鸭绿江边,辗转湘江之滨,最后移师珠江河畔。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发展,教学、科研、医疗实力雄厚,是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目前,广东省医学界有3位院士,其中2位就在该校。广东省生命科学领域有2位“973”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也都在该校。
该校现有13个一级学科,65个二级学科,4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该校有两所著名的附属医院——南方医院和珠江医院,拥有一批医术精湛的名医名家和大量国际先进的医疗设备,开创了13项国际前沿的临床高新技术、建成了15个全国最有影响的诊疗中心。其中南方医院是全国“百佳医院”,病床数居全省前列。南方医院惠侨楼还是全军开办最早的涉外医疗中心,也是全国规模最大、收治海外病人最多、影响最广、声誉最好的涉外医疗中心。
该校校长郑木明少将说,学校移交广东省,给学校的建设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他们有信心、有决心、也有能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
脱下军装 再续辉煌
近日,第一军医大学军队学员陆续挥别母校,转往第二、第三、第四军医大学,继续学业。因为他们的母校马上就要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退出军队序列,移交广东省管理。
移交为走精兵之路
校长郑木明介绍,第一军医大学等军事院校移交地方,是全军编制体制调整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实际步骤。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为了走精兵之路。从1985年百万大裁军之后,又经历了多次精简整编,军队数量大幅减少,但军队院校的办学规模还非常大,需要减少院校数量。
二是为了提高办学效益。军队院校在校生数量偏少,教育资源相对分散,教育效益偏低,所以要调整军队院校的结构。
三是为了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队伍。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是通用做法,一些西方国家军人学历教育都是依靠国民教育来完成的。单纯依靠自己培养军事人才的“小而全”式军队办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复合型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的需要。近年来,我军采取在地方高校招收国防生、选拔国防生、直接接收应届毕业生入伍、军地院校联合培养军事人才等方式,对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作了有益的探索。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第一军医大学,这次充当了全军编制体制调整改革的试点。虽然感情上很依恋绿色军营,但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而且是为我军走精兵之路探路,全校官兵都感到光荣。
据介绍,第一军医大学虽然“脱下军装”,但还是可以继续为部队培养人才。
该校人体解剖教研室主任原林教授幽默地说:“参军三十来年,一直是文职干部,没军衔,没想到现在退出现役,还被授大校军衔。”原来,学校转制,所有的军人干部都要填两份表,一份是退出现役表,一份是加入预备役表。如果预备役干部派上战场,原林教授就是“不折不扣”的大校。
军人干部全部转为地方干部
那么怎么移交呢?
郑木明说,移交后,学校原来的军人干部全部随着转为地方干部。附属珠江医院党委书记肖社初深情地说,军装穿了几十年,一下子不穿了,真有点割舍不下。过去不管是下雨还是出太阳,都穿军装,转制后就要考虑穿什么衣服,上衣和下装怎么搭配了。
学生也相应划转。学校的学生分两类,一种是有军籍的,一种是地方生(他们在校期间也穿学员服,实行军事化管理)。前者中能在第二、第三、第四军医大学找到对口专业的,从7月10日开始全部转往这些学校,继续学业。地方生则继续在本校念书。
由于第二、第三、第四军医大学没有相关专业,中医系和影像学系的部分学员连同跟导师的军队研究生学员一起,继续作为军人留校完成学业,算地方为军队培养人才。
为了处理移交后的相关事宜,本月初,总后勤部还在学校成立了一个30人的移交善后办公室,负责军人干部的转业安置,部分军队学生的毕业分配,等等。
筹建医院集团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发展,第一军医大学的医教研实力非常雄厚。目前,广东省医学界有3位院士,其中2位在该校。广东省生命科学领域有2位“973”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也都在该校。两所附属医院——南方医院和珠江医院,名声在广大群众中更是如雷贯耳。
郑木明说,第一军医大学移交地方后,在不同的体制下,一定要努力再创辉煌。
他说,因为国防的需要,军人有军人的纪律,学校原来比地方院校多一些限制。比如,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引进人才等等限制较多。转制之后,机制更灵活,理应更方便。
他自信地说,学校的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的名牌医科大学,成为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医疗卫生保障队伍的排头兵,成为广东省的医学科研中心。
据透露,该校转制之后将着手筹建医院集团,可以是有关医院直接加盟,也可以通过业务上的协作实现,由学校负责管理,派专家指导,帮助培养人才,在利益上大家也捆在一起。现在已有多家医院上门洽谈。
谈及学校以后的发展,学校领导表示,还是要依托自己的优势学科发展。再比如,姚开泰院士在肿瘤研究方面造诣很深,今后学校将借助姚院士的研究,大力发展肿瘤的诊断治疗,甚至建立专门的肿瘤医院。
对于原来的一些薄弱学科,也考虑加强建设。比如公共卫生,实力比强手差一点。学校今后要在发展这些“短板”方面多一些倾斜。
链接
南方医大打造6所一流专科医院
□肿瘤医院
依托姚开泰院士挂帅的肿瘤医学研究所,在肿瘤病因、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达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建成一家肿瘤医院。
□微创医院
钟世镇院士领衔的微创医学研究所,在临床解剖学研究方面处国际领先水平,微创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也具规模优势。拟在此基础上建一所微创医院。
□妇婴医院
发挥广东省新生儿救治中心、全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研究所的技术优势,建设一所妇婴医院。
□中西结合医院
发挥全军中医药研究所4个国家级重点医学专科和重点专病学科优势,建成一所中西医结合医院。
□整形美容医院
在华南地区较早开展了器官移植再造,在口、眼、牙等方面具有技术优势,建成一所国内一流的整形美容医院。
□口腔医院
利用种植全口义齿、颅颌面缺损种植修复、眶距过宽矫正术等特色,引进人才、添置高精尖设备,建成一所口腔医院。
------------------------------------------
院士心语
钟世镇:当兵40多年再打一场“转制战”

[简介]钟世镇,1925年9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现代临床应用解剖学的奠基人,在淋巴管显微应用、皮瓣移植应用、软骨及软骨膜瓣应用等方面,取得开拓性的成果。
[心语]我是1952年从中山医学院(现中山大学)毕业的,因为当时抗美援朝的需要参加部队,辗转江西、重庆的军医大,但直到1960年才正式入伍,穿上军装。1977年从重庆三医大调回广州的第一军医大学。我的军装穿了40多年,所以对军队十分有感情,我的行动已经是很自觉地服从军队建设的需要,就好像现在马上要脱下军装一样。虽然有些舍不得,但这是部队的需要,我也觉得很自然。
转制了,学校和医院都必须投入市场竞争,能不能撑住,闯出自己的路子,就看你有没这个本事。医院也好,学校也好,转制能不能顺利实现,关键在于组织领导得好不好。我觉得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非常重要,这是成功的前提之一,幸好我们的起点还是比较高的。服务的理念也需要转变过来,符合社会的要求,要更加具有人性化才行。
姚开泰:68岁参军5年退役脱军装也是作贡献
[简介]姚开泰,1931年4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分子肿瘤病理学研究,在鼻咽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方面成绩突出。
[心语]我是1998年从湖南医科大学(现中南大学医学部)到第一军医大学来工作的。1999年5月6日,总后勤部下文正式特招入伍。过了5年多了,这个日子我还是记得很清楚。头发都白了,才当上新兵,也算圆了个梦吧。1954年,我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的时候,填的分配志愿就是去军事医学科学院,不过没去成。过了半辈子了,竟然还有机会穿军装,真是没想到,非常高兴。
军队有军队的优势。学生们早上要出操、上课要排队,纪律意识强,奉献意识强。管理也很有效率,行政干部办事积极周到,比如申报课题呀评奖呀,行政干部比我自己还上心。这些都是军校的优势,我们转地方了也可以借鉴、保持。地方也有地方的优势:政策灵活,发展空间大。一些军队不能做的事情地方上都鼓励做,对学校的发展很有利。
又要脱军装了,很舍不得。但是,我穿军装,是为国家、为军队作贡献;脱军装,也是为国家、为军队作贡献。这套军装马上就要收起来了,我打算好好保存,给我这五年军旅留个纪念。
-------------------------------------------
应对转制
南方医院:医院集团呼之欲出
与记者谈起转制,南方医院院长耿仁文信心百倍地说,大变革、大转折往往蕴藏着大机遇、大发展,医院将坚定不移地做好转制和发展两篇大文章。
他透露,学校和医院将利用现有人才、特色、硬件和品牌优势,进一步把医院做强做大,计划3年内床位达2500张(目前是1800多张,与省医、中山一院同为全省病床最多的医院之一),成为国际知名医院。同时,学校还打算以南方医院为龙头,再建3—5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医院,逐步建成医院集团。
耿仁文说,学校转制,南方医院感到责任很重大。南方医院可以和有些医院形成一种互动的帮带关系,包括在人才培养、技术辐射、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优势互补。在加强本院建设的前提下,适当地考虑把脚迈出去,比如在珠江三角洲和近范围的区域中,开设门诊部或者专科医院等。
他透露,早在一年前就有一些医院与南方医院接触,南方医院也进行过现场考察,对对方进行综合评估。但限于还是部队医院,始终没有进入实质性阶段。现在,可以考虑做这方面的工作。
他介绍,转制后,南方医院还将添置高起点技术设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学科的建设,成立一批新的学科中心。结合转制,进一步引进学科带头人。
珠江医院:再建一个“新珠江”
6月21日,在第一军医大学即将移交地方之际,附属珠江医院新医疗区奠基。院长陈志中介绍,新医疗区占地3.9万平方米,总投资达约7亿元人民币,预计3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新疗区建成,等于珠江医院的规模扩展了一倍多。以使用面积为例,医院现在仅为12万平方米,而新医疗区就达15万平方米。
陈志中说,适应转制,珠江医院发起“二次建院”,第一大举措就是建设新医疗区。新医疗区规划有三个部分,从东边起是门诊大楼,有12层;中间是住院部,共25层,病床将超过1600张;最后是特需服务病房谊侨楼,12层,设置了160间病房。三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地下停车场可同时容纳520个车位。医院将大量增加温馨病房,单人、双人以及三人病房等。目标是建成一个全国一流的新型医疗区。另外,医院还打算合资建一家四星级以上的酒店,满足患者及家属的需要。“二次建院”的第二大举措是抓好医院的内涵建设。
他透露,珠江医院的目标是在3到5年内,着力提高自身综合实力,跨入国内同类医院的先进行列。
医院党委书记肖社初说,转制的关键是观念转变。新机制也是新机遇,比如过去是部队,不能经商,校办产业就搞不起来,转制后就可以活起来。他用“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同心协力、同造非凡”与全院职工共勉,共度转制这道坎。
------------------------------------------
■光荣榜
第一军医大是近七年中全国获得最多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医科院校。近七年中共获得9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占广东高校和科研机构获奖总数的50%;其中两次一年内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在全国医科院校中也是唯一的。
裴国献教授完成了亚洲第1、2例的“双前臂异体移植术”;舒斯云教授在世界首先发现人脑内与学习记忆功能有关的新区域,该区被国际学术界命名为“舒氏区”;钟世镇院士牵头完成“数字化虚拟中国人数据集”,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虚拟可视人技术的国家;尹炳生教授在世界上首先提出头胸心电导联理论,被称为“尹氏导联”;张汉承教授在国际上率先开辟泪液学研究领域,被誉为“泪液学之父”。
在广东的医科院校和科研机构中,第一军医大拥有最多的院士。第一军医大拥有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还拥有广东生命科学领域中仅有的2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填补了广东在这方面的空白。
第一军医大是广东省授权点最多的医科院校,有36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55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
有4人被列入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6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5人当选为“全国百名中青年医药科技之星”,这些在广东省医科院校中排名第一。
该校还是广东省内获得由各级政府设立的基金课题数量和经费最多的医科院校,九五以来,共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1593项,经费总额2.2亿元。
自1993年广东首次开展“南粤优秀研究生”评选活动以来,该校研究生获奖率始终居广东省院校第一。
附属的南方医院和珠江医院不但都是三级甲等医院,其中南方医院更是广州地区仅有的两家“全国百佳医院”之一。
在去年抗击非典中,南方医院是收治患者最多、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院内感染最少的医疗单位,同时被指定为广东省唯一尸体解剖单位。第一军医大丁彦青教授承担了全国头三例尸体解剖任务。
珠江医院研制出世界首个针对SARS病毒血清抗原的检测试剂产品,在发病第一天就能从血液中检出SARS病毒。该产品已被收入钟南山院士主编的国家《SARS诊治指南》。
------------------------------------------
■变迁史
第一军医大学是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从1951年至今,学校六变隶属、七易校名、三迁校址,走过了53年历程。
1951年6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在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第二陆军医院基础上筹建东北军区军医学校,隶属于东北军区后方勤务部卫生部,这就是该校的前身。
1958年7月,该校曾经集体转业,移交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领导,改名为“齐齐哈尔医学院”。
1975年7月,该校改由总后勤部领导,改名为“第一军医大学”,隶属总后勤部建制;1969年9月,该校迁到湖南长沙;1970年又迁到广州市当时已经停办的暨南大学校址。
2004年8月,该校再次移交到地方,交由广东省领导,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