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运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论述了高校办学的四大特色:学科特色、科研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论述了高校办学特色中的两大因素:校长和教师。论述了如何把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有机结合起来并融于高校办学特色之中。
关键词:办学特色;国际化;民族化;校园文化
一、特色的内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制订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分工合理,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何谓“特色”?“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我们认为,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独到的办学理念以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特色。
特色是个性的体现。要有特色,必先培育和发展高等学校的个性。在教育体制、办学水平、教学方式、校园环境、教育成果和教师、学生等方面都必须具有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地方。无个性的大学,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缺乏生命力的。在学习别的大学的先进经验的同时,要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能亦步亦趋。没有创新,就没有特色,就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就会缺乏坚实的基础。
办学特色是在高等学校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所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一所高校的优势所在。当然,高校里并非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办学特色。要成为办学特色,至少应具备如下几个特性:
1.独特性
高校的办学特色首先要体现在具有鲜明的个性上,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但是,并非独特的东西均能成为高校的办学特色。从哲学意义上讲,特色是指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谈高校的办学特色,不能离开大学的本质属性,这就是共性的方面。高校的办学特色与高校的职能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共性基础上的“不同”,此为独特性。把学校突出的个别“强项”或优势表现出来,或选择重点,采取措施,予以突破,逐步形成某一方面独特风格,这样就会办出学校的特色。
2.稳定性
高校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高校在其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比如,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就是北京大学的办学特色,它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影响,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并被社会所广泛认可。此谓“稳定性”。然而稳定并非绝对不变。办学特色是一个不断积累、完善的工作过程,体现了高校在办学理念和主观追求上的完美统一,形成相对稳定的态势。
3.发展性
举办高等学校,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绝不能急功近利。办学特色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同时也要着眼于未来学校的发展前景和规划。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外部办学环境的改变,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也会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发展性”。培养高校的办学特色,是高校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客观需要,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大众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会使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更加市场化。考生挑选学校,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当高校从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时,高校的办学特色就成为了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成为了高校的办学实力、品牌和社会声誉的综合体现。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树立特色意识,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取胜。例如,美国加州的伯克利学院、哈佛商学院等,都是由于特色鲜明而闻名于世的。“大学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办出特色,从一定意义上说,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服务与质量的特殊性”。
二、四大特色
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科特色
一所高校的生命在于学科,一个学科的生命在于特色。作为学科,涵盖着某科学技术领域内广泛的内容。作为一所高校的学科,不可能在本学科的所有领域占据学术的制高点,而应有其特色。特色是水平的体现。即使是世界著名大学的著名学科,也是以其在该学科中取得的独特成就而著称的。
构建高校新的学科体系,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首先要在学科布局上体现学校的特色。一是继续保持与发展已有的优势学科。二是拓展并生长若干具有潜在实力和优势的新兴学科及其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三是大力加强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加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建设,培养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四是扶持薄弱学科,改造传统学科。
其次,在学科的内涵发展方面要形成自身的特色。无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包括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也可以分为知识的原创型和知识的应用型两个方面。其中,应用一定的知识解决某个领域的问题并取得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或新产品,应当是学科特色的重要体现。
2.科研特色
一所重点大学,应该是“两个中心”的学校。要突出科学研究在学校工作中的权重,把知识创新、科技成果的产出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不断增加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学科的数量,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使之与本科教育形成一个合理的比例。作为出高水平成果、出高层次人才的重点学科及其相关的基础学科,应成为整个学科体系中的生力军,并占到相应的比重。科研课题的选择要突出本学科的特色,或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或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
以科学研究带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处于学科建设的中心地位。学科梯队的形成、高层次才的培养,都离不开科学研究。科研经费是学科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科学研究的规模与水平,是学科实力和水平的集中体现。因此,一定要进一步明确科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鼓励跨学科协同攻关,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充分体现科研的特色。
3.人才培养特色
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应按照“育人为本”的原则和“宽基础知识、宽专业口径、高素质、高水平、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自学能力强、国际交流能力强”的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来构筑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两段制”培养方案。前两年,统一基础理论课,加宽基础知识,按照学科大类加强技术基础课,使工程基础教学具有统一性、全面性和扎实性,主要为学生的“通才”打下坚实基础。后两年,在宽专业口径中柔性设置专业方向,学生可根据人才市场信息选修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还可以跨专业方向选课,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应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第二专业、第二学位,培养复合型人才。我们认为,如果按这一思路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形成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
4.校园文化特色
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是高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创造性人才必须借助浓郁的文化氛围的沃土,才能茁壮成长。校园文化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比如,青山绿水、景色宜人的校园环境,这就是读书的好地方。还有许多人文景观能够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感受到一种庄严、一种净化、一种自我超越。校园文化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总会潜移默化并实实在在地作用于每一个学生,并在他们身上打上烙印。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湟,与之俱黑”。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并因此养成特殊的兴趣爱好,形成一定的个性特长,这就在客观上为学生初步确立了成才的方向,奠定了成才的基础。
校风也是高校特色的表现,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薰陶。例如,清华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校训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厦门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这些简炼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这种鲜明的校训也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高等学校的一大特点,就是在传承人类文化的同时,要创新知识,发展学术。因此,要有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允许发表不同意见,允许修正错误。越是开展学术自由争鸣,越能促进学术繁荣。蔡元培、竺可桢等老一辈教育家倡导“学术民主”,主张“兼容并包”,提倡“广纳百家”,强调“求实尚真”,努力实践“民主、科学”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办学特色,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培养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家和革命家,他们在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栋梁作用。
三、两大因素
办学特色之于高等学校,可谓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影响因素涉及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最值得强调的是校长和教师两大因素。
1. 校长在创建办学特色中起主导作用
办学特色是校长个性特征的外显,它不仅体现着校长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而且再现着校长自身的工作威望和行为风格。诚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评论它的校长。”[2]由此观之,高校的办学特色,校长的素质是主导因素,这也是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所决定的。考察各具特色的高校不难发现,校长无疑属于独具个性的典型形象,但“在他们身上也蕴集着一些规律性的特点,如渊博的文化知识,笃深的职业情感,独特的思维品质,完善的个性特征,卓越的办学理念,执著的优师观念,非凡的从教技巧,精湛的指导艺术,高强的科研素养和出众的管理才华等,一般地说,校长的上述素质越高,越容易形成办学特色,这早已为实践所证明”。[3]中国历史上的名校,大都与其校长的名字联系在一起。高等学校为具有卓越才能的校长提供了一个实现其理想和抱负的舞台,而一个有理想有才能的校长又能使一所高等学校成绩卓著,愈显辉煌。当人们谈到北京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时,总要谈及蔡元培的历史功绩;当人们谈到南开大学的办学特色时,总要论及张伯苓的办学思想;当人们谈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的辉煌成就时,也同样包含着梅贻琦、蒋南翔、竺可桢、马相伯等人的重要贡献。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曾有过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学校长或主要领导人,如吴玉章、成仿吾、陈垣、王亚南、朱九思、曲钦岳等,都因其卓越的办学思想和领导艺术而使他们领导的学校独具特色,名列前茅。要使中国的高等学校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们需要一大批这样的领导者。高等学校的校长不仅应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而且还应是教育家。他们既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又要勇于开拓和实践,唯其如此,才能将高校办出特色,中国的高等教育才大有希望。
2. 教师在创建办学特色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中坚力量,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略只有通过全体教师的齐心协力才能产生实际效果,所以必须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科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清华大学前任校长梅贻琦也曾强调:“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还说:“吾人所努力奔赴之第一事盖为师资之充实”,“吾人之图本校之发展,提高本校之学术地位,亦以充实师资为第一义”。可见,教师在办学中的地位。皮亚杰明确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4]由此可见,培养大量的个性突出的教师理当是培养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前提。
特色出自于个性,办学特色出自于教师的个性、气质等。办学特色实际上是一块由不同特色教师的兴趣、气质、学识和性格等凝聚而成的美妙坚固、光彩照人的宝石。这自然就向教师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教育才能、政治素质,而且要有真诚的爱心、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和崇高的事业心,更要有较高的文化涵养、创新意识和人格魅力。应有计划地造就一批具有鲜明特色个性的教师,为办学特色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突出特色训练,保证在职教师的高质量。与此同时,在办学实践中,加大力度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实施优胜劣汰和优化组合机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并严肃教学纪律,惩处不负责任的教师,切实把创建办学特色的工作融入到教学中去。
毋庸讳言,办学特色涉及到许多因素,而且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校长和教师在办学特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一点思考
如何培养高校的办学特色,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把这个问题置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考虑,处理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事实证明,越是民族的或越是有特色的事物,就越具有国际意义。这一准则同样适用于高校。概而言之,高校的办学特色不可或缺。没有特色就没有活力,没有活力就难以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被认为是后发外生发展型,其特点就是从西方引进,产生迟,发展快,对西方高等教育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排斥、拒绝到困惑、接受乃至积极学习的矛盾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也就是使西方的高等教育不断适合本国实际情况,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的过程。
在近现代高校职能演进的发展史上,一流大学均是在不断吸收与借鉴外来高等教育中的合理成分并与本土实际相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的。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应重视与发扬中国的传统高等教育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这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不能一味地跟在别人后面,切忌“邯郸学步”,而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创新,在创新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把自己的特色推向世界,也把世界的优秀文化带进中国。正如澳大利亚莫纳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Mallogan所主张的:“伟大的大学是世界的大学;把世界带进‘莫大’,把‘莫大’推向世界”。把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有机结合起来,融于自己的办学特色中,这就是我们思考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