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素质创新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校赛通知

发表于: 2025-03-13 14:39 点击:

各学院: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精神要求以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部署,深入推动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原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经高等学校大学生医学创新竞赛委员会(简称竞赛委员会)研究决定,拟于2025年举办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以下简称“医创赛”)。按国赛要求,我校拟于20253~4月举办校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学校教务处委托基础医学院主办,联合临床医学院、法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医药学院、口腔医学院、检验与生物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组成校赛组委会,负责校赛的组织实施

一、参赛学生

学校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含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科阶段,5+3的本科阶段学生以及在华留学生等,每名学生当届限参加1项)。以团队形式参加,每个队伍35人(不少于3人,不超过5人),每位学生须在作品中有实际贡献;指导老师不超过2人。一般要求不跨校组队。鼓励校内跨学科组队。校赛初赛选拔队伍数量不限,校选拔后评选限额推荐若干支队伍参加复赛。注:作品提交后,团队成员及排序、指导教师不可更改。每名指导老师当届限指导2项。指导老师需承担学生参加复赛及决赛的注册费、会务费和差旅费、住宿费(限线下比赛)。

二、竞赛作品的学科赛道设置

每个作品按照作品所属学科领域的赛道申报参赛。学生作品按照基础临床、法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药、交叉学科6个学科及国际竞赛分设赛道,分实验设计和创新研究两大类别。

(一)学科赛道及亚组设置

本科院校组共分以下6个学科赛道国际赛道,各学科赛道及亚组涵盖的内容范围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的项目申报指南设置。注:同一作品只能申报1个学科赛道;按作品所属的学科领域申报,不是按学生的专业申报。

1.基础临床赛道,涵盖下列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分以下7个亚组:

1)呼吸、循环、血液系统

2)消化、泌尿、生殖系统(含围生医学、胎儿和新生儿)

3)内分泌、神经系统、精神疾病、老年医学

4)医学免疫学,医学病毒学、医学病原生物与感染

5)肿瘤学(血液系统除外)

6)其它、综合(交叉学科除外)

7)检验医学

2.法医学赛道,围绕司法实践中的生物与医学证据问题开展的相关基础研究,分以下2个亚组:

1)法医病理、临床、毒理、精神等

2)法医物证、毒物分析、法医现场等

3.口腔医学赛道,立足口腔医学学科发展前沿,涵盖牙颌面发育机制、牙颌面组织再生和修复、口腔疾病发生及防治机制与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分以下3个亚组:

1)牙颌面的发育机制、组织再生和修复

2)口腔疾病病因及防治机制

3)口腔医学相关交叉研究(口腔微生态、人工智能等新兴研究领域)

4.预防医学赛道,涵盖环境卫生、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卫生毒理、卫生分析化学、流行病学、心理因素与健康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分以下3个亚组:

1)流行病学(传染病、非传染病)

2)环境、职业、营养、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3)预防医学新技术与新方法(包括多学科交叉与整合研究)

5.药学中医药赛道,涵盖针对人类疾病的药物学、药理学和中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重点支持药物新靶标的发现与确证研究,以及用现代科学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阐明中医药原和疗效的基础研究,分以下5个亚组:

1)药物学(创新药物的发现及其成药性)的基础研究创新

2)药理学(药物新靶标的发现与确证)的基础研究创新

3)中医基础研究创新/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研究创新

4)中药的药理、尤其是中药功效物质、药物剂型等基础研究创新

5)药学、中医药相关交叉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系统论等)

6.交叉学科赛道,“医学+X”交叉学科赛道支持医工交叉、医理交叉、医文交叉等医科与其它学科大类交叉的学生自主原始创新研究,重点支持有转化前景的项目。医工交叉、医理交叉限实验设计类。医文交叉支持创新研究类。

1)医工交叉研究

2)医理交叉研究

3)医文交叉研究(医学人文)

7.国际赛道,“一带一路”国际医学创新竞赛

支持上述6个学科领域的医学基础研究,限实验设计类。新增第3亚组,支持创新研究类。

1)医学基础研究(团队成员均为中国学生,或以中国学生为主)

2)医学基础研究(团队成员均为在华留学生)

3)国际卫生健康政策研究或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与研究(团队成员均为在华留学生)。

(二)作品分类

1. 实验设计类

展示及交流大学生为解决医学问题或以实验手段解释医学现象而开展课外科研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实验设计

2. 创新研究类

展示及交流大学生为解决医学问题或以实验手段解释医学现象而开展课外科研的尚未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2025630日前处于投稿阶段的学术论文均可以参赛)。注:自第12届大赛开始,创新研究类作品必须参加过往届实验设计类复赛并获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成员更新不超过2/3,引导学生从创新设计到实施完成并形成创新结果。

(三)作品要求

1. 所有作品均要求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要求学生本人及团队独立完成或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1实验设计类作品:要求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撰写;强调自主原创性不得抄袭或借用指导教师各类基金项目的内容,可在各基金项目的拓展方向上选题自主设计。实验材料经费预算限定在10万元内,符合本科生的科研实际。以实验设计书的格式提交(具体格式要求见附件1)。

2)创新研究类作品:要求学生在自主设计的基础上、自主实施完成。不得抄袭或借用研究生完成的内容。以论文的格式提交(具体格式要求见附件1)。

2. 官网提交摘要,校赛提交摘要+全文。论文和实验设计书全文字数均不超8000字。要求提交作品word版。

3. 要求签署原创性声明(附件3)。

4. 已立项的本科生科技创新在研课题申请者请注名课题项目来源及编号。

5. 参赛作品一旦投稿,标题、主要成员及排序、指导教师和参赛分组不能更改。

6. 除获得复赛直通指标的作品外,曾获得本竞赛往届复赛(省级)三等奖及以上(包括总决赛)的同类作品不得重复参赛。获得过全国生命科学(创新创业)类、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互联网+”等省级三等奖(铜牌)及以上的作品不得重复参加。经查重,与往届获奖作品重复30%以上取消资格。

三、比赛流程

1. 联系指导老师组队、选题设计(20253月)

参赛学生联系指导教师进入课题组进行组队,鼓励学生根据课题自主组成团队。鼓励在校本科生根据课题设置跨专业组团参赛,鼓励在研或结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团队参加论坛。组队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选题、设计,可以选择老师基金方向上的拓展内容,严禁直接抄袭老师基金项目的内容和研究生所做的研究结果。

欲报名参赛师生团队请加入校赛QQ咨询群(群号972670240)并关注相关信息。积极参加赛前培训、宣讲会等。

2.报名阶段(20253月~411日)

参赛报名、作品提交截止时间:411日。在大赛官网系统开放、报名截止日期前各团队负责人登录大赛官方网站www.jcyxds.com),注册登录后填写个人及团队成员信息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2个报名材料(附件1中英文摘要完整版Word格式;附件2原创性声明PDF格式,其他附件如直通指标需要提交往届复赛证书电子版等。学校管理员老师审核通过后,各团队再提交作品(附件1:中英文摘要盲审版PDF格式;文件名以作品标题命名)。

注:所有作品必须登陆大赛官网填报,否则不得参加复赛及纳入优秀组织奖高校评选。操作指南见附件6

校赛初赛论文或实验设计书的摘要及全文、报名表(qq咨询群下载)提交到各赛道联系人邮箱(见表1)。请命名格式:赛道-负责人-作品标题。

1 各赛道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一览表

赛道/联系方式

联系人

电话

邮箱

基础临床

交叉学科

胡红玲

020-61648721

717592981@qq.com

郑业华

13826032653

825246451@qq.com

预防医学

刘文华

15667097015

872916201@qq.com

药学中医药

戴娇娇

13265030688

752967885@qq.com

口腔医学

梁媛媛

凌朝辉

020-84418626

kjkjxyx@163.com

检验医学

刘思念

17666058697

2458719722@qq.com

国际赛道

吴夏可

代颖琳

020-61648400

smumbbs@smu.edu.cn

3.校赛阶段(20254月,具体时间以校赛组委会发布为准)

1)校赛预赛阶段(412-18日):预赛分别由各赛道负责学院进行预赛遴选(见表2)。组织校内专家组(至少5人,指导教师回避)评审,采用线上盲评。

2  各赛道负责学院

学院

负责赛道

基础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临床医学院

基础临床赛道

交叉学科赛道

国际赛道,中国学生项目

检验与生物医学院

基础临床赛道,检验医学项目

法医学院

法医学赛道

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赛道

口腔医学院

口腔医学赛道

中医药学院

药学中医药赛道

国际教育学院

国际论坛赛道,留学生项目;

建议与基础医学院联合组织

(2)校赛决赛阶段(430日前):校赛预赛各赛道遴选出团队后,推荐参加校赛决赛。校赛决赛由校赛组委会邀请校外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作品进行现场答辩(评委线下集中评审),答辩环节包括项目PPT汇报5分钟(见附件3)和评委提问、答辩5分钟(国际赛道汇报7分钟,答辩8分钟)。评审委员会根据《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评分标准》(附件4),按答辩的得分由高到低确定最终名次。

四、校赛奖励方法

校赛按八个学科组分别设立一、二、三等奖校级奖励,发给荣誉证书及相关奖励。具体数量根据报名情况酌情增减。

3 各赛道获奖项目及数量

赛道/奖励等级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奖

基础临床

2

4

6

6

检验医学

1

1

2

2

1

1

2

2

口腔医学

1

1

2

2

预防医学

1

1

2

2

药学中医药

1

2

2

2

交叉学科

1

2

2

2

国际赛道

1

2

2

2

根据论坛预赛通知,学校将推荐22+6项作品参加复赛。其中基础医学赛道前6名、检验医学第1名,法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赛道的前2,药学中医药、交叉学科赛道的前3名,国际论坛赛道全在华留学生队前2名和非全在华留学生第1代表学校进入复赛。同一作品只能选投一个学科组(亚组)。

※特别规定:

1参加过往届大赛基础临床赛道实验设计获复赛三等奖及以上的项目,完成研究计划、形成及发表论文的项目,鼓励参加创新研究类比赛,展示创新结果,增加1个复赛直通指标。

2法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赛道官网系统记录校赛预赛队伍分别超过20支及以上增加1个复赛激励指标,药学中医药和交叉学科赛道官网系统记录校赛预赛队伍分别超过30支及以上增加1个复赛激励指标。

3交叉学科赛道其中的医文交叉单列指标限1项。

五、复赛与决赛相关要求及时间安排附件7

附件:

1.作品格式要求

2.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作品原创性声明

3.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答辩要求

4.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评分标准

5.各学科赛道作品申报指南

6.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参赛流程

7.复赛与决赛相关要求及时间安排




                                                                    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南方医科大学本科生医学创新大赛校赛组委会

                                                                                                                                                                    2025313


地址: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106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