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尤其忽略了从人的心理角度入手,进行入心入脑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迫在眉睫,它有利于思想教育走向科学性,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应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采取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尽快走出误区。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最近中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引起强烈反响 。那么,如何加强、如何改进就成为值得研究的大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
当今,许多大学生身上的可贵之处往往被人们忽略,好像他们天生就是特别缺少爱心、缺少奉献精神、应当接受说教的一群。高校常以说教式的课堂教学(如《思想品德修养》等)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点。但从学生们普遍的反映来看,老师讲、学生听,期末考、考完丢,几乎成了惯例。想要好分数的同学可能会比较认真地做笔记,不过仅仅出于考试的需要,平时听不听课都是问题。因为他们从根本上怀疑教师说教的真诚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从人的心理角度入手进行入心入脑的教育。
实践证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高尚学生低微”的思想教育模式不为当代大学生认可。基于这种形式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实在难以获得成功。
(二)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政治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明显上升的趋势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些内容需要上升到一定高度,应该正确区分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大学生处在心理成熟、人格成熟的关键时期,很多问题不是思想问题、道德问题,而是认知问题、心理问题,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导上。关起门来进行思想教育,一旦学生步入现实生活,心理就会产生较大起伏。应该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决定大学生受思想教育的内容。
同时应该多从人的发展和人性的角度来开展。将心理困惑、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处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误区,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会出现负面效应。
(三)教育内容偏离现实生活,方式方法简单,教育科学性匮乏。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育内容的片面性。
较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严重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只重视从理论上教会学生如何认识自然和社会、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但却严重缺乏真正对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面对挫折、学会正确生活等有指导性意义的教育,导致大学生不能较好地调适自己,适应社会。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时,几乎没有心理健康的标准,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学生活动中,涉及到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也少得可怜,以至于一旦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是后果较为严重了。
2、教育方法的经验性。
近年来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干部,多数是大学刚毕业就踏上这个上岗位,由于缺乏社会阅历、社会经验,很多社会问题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自己当学生时就未想通而现在就要面对自己的学生来回答,只能是凭感觉和经验开展工作,只能简单地以制度和纪律来管理大学生。
(四)思想政治工作上的“空对空” 。
受市场经济和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部分领导干部和教师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视为“救火”或 “求稳”;有的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耍嘴皮,空对空”,不需投入,无须建设;有的对思想政治工作不否认重要性,不稳定时也感到需要,但形势一好,又觉得可以不要,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以文件落实文件,用会议落实会议”的现象,继而出现“有些人干、有些人看、有些人怨”的状况。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仅停留在口头、文件或会议上,难以落到实处,难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学分制的实施,学生自由选课,相当一部分教师片面强调学生智育,忽视或放弃教学过程中的“育人”工作,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耳” 易,产生实际效果却难。
(五)思想政治教育预见性差,缺乏超前意识。
主要表现在:
1、教育内容上缺乏连贯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教育方式上,重形式,轻内容,重灌输,轻疏导,重言教,轻身教,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3、“两课”重理论性,忽略实践性,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课堂讲授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差距。有的学生说: “老师好像生活在理想社会里,我们生活在现实生活中”, “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台下听得没有味道”。
4、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与形势发展的要求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二、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尽快走出误区。
(一)准确把握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关系。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自我、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体现出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没有人格缺陷和障碍。具体表现在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观念与认识评价他人的能力,心理与行为和谐统一等方面。[1]
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侧重于人的思想层面,更多注重于教育对象意识结构的显层次,如动机、态度、理想、信念等,注重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为目的。[2]
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的理性认识活动给予人的影响。而心理健康偏重于潜意识结构,弥补了忽视人的心理活动而单纯通过灌输说教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传统教育理念,有助于从受教育者的认识、情感、意志的全过程施加作用,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从而改变人的精神面貌。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高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比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现实紧迫性。心理健康教育可谓是对人们心理活动和思想行为深层开发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健康的心 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3],而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人,如果不进行及时心理教育,那么必 定会影响着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甚至会严重影响着他 的整个人生[4]。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 教育中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课题。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有很多是在刚进入大学时,由于高中与大学各方面的不同,伴随着进入大学的喜悦,有些同学夹杂着几许忧愁、几许焦虑,种种心态,给一些同学带来不适应,造成心理问题[5]。为防微杜渐,及时解决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使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恢复心理平衡,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挫折的承受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对新入学的大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6],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成熟及人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7] 。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综合的、立体的系统工程,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各有自己的侧重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对自我、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培养自我调控能力、正确的自我观念与认识评价他人的能力,消除人格缺陷和障碍、形成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与行为和谐统一等方面[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侧重于大学生的思想层面,更多注重大学生动机、态度、理想、信念等意识方面的研究,注重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为目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潜意识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这就弥补了忽视人的心理活动而单独通过灌输说教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传统观念,有助于从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的全过程施加作用,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使教育内容更具科学性。
德育工作者要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获取新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既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顺利成长,同时也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并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要注意创新思维的运用。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和手段上各不相同,但我们仍然应该在共同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各自的方法手段,使两者的最佳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要改进过去心理健康教育坐等学生上门,个别、保密进行的方法,主动、公开、广泛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9],可以采用课堂教学、小组讲座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心理问题,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大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来进行的[10],而大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又是受制于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未重视对人全面深入研究,忽视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人的心理素质对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难以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效果始终不够理想。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基础实施教育,能够增加思想教育的科技含量,提高思想教育的实际效果。其实,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已形成了一整套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原则及因人施教法,寓教于乐法等。这些原则和方法之所以行之有效,主要是符合思想教育的客观规律,符合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开拓,创新,在思想教育中突出发挥心理教育功能,引入心理教育原则和方法,要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性、发展性、差异性、主体性、活动性、保密性等原则和心理疏通法、意志激励法、改变氛围法等方法,并用这些原则和方法来指导实践,这样有益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二)、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针对性不强,“一刀切、一勺烩、一锅煮”的问题,就是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大学生个性心理差异[11],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研究教育对象,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当前,研究大学生有两个视角,第一、在同一学龄层次上分类研究把握不同群体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第二、分年级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这样,纵横交错,选择不同角度,并与其他行业青年、其他历史时期的学生相比较,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 把握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发展趋势与差异,加强特殊群体的研究[12]。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来源进行分类,有意识地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进行归纳、整理,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克服可能出现的情况。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分阶段各不相同。如:对新生生活、学习环境适应性方面的调查表明,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生活适应问题,兼有学习问题、专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问题;三年级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问题。要关心二、三年级学生在适应环境后学习和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等,大四学生则应重点放在适应社会、加强对未来职业适应方面的教育。
(三)、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工作。
第一、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保健》等课程,
第二、要花大力气培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员。在目前高校扩招的情况下,更要重视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专业化工作的开展。
第三、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开展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工作。
(四)采用课堂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大学生中存在的较多或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如大学生学习障碍、人际交往障碍、考试焦虑等,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分析和集体咨询,特别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公共课授课过程中,我们应把理论与学生实际问题相联系,以实例支持理论,以理论分析实例;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救助学生,更应引导学生树立爱护心理和预防障碍的自我救护意识,树立人人都需提高心理素质的意识。为此,还应通过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
(五)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项目。
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其根源均在中学或更早的时期。因此,在新生入学之际进行心理状况普查非常必要。我们可利用各种量表,通过测量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登记备案,并主动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咨询,坚持追踪调查。
(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建设,并定期对其进行培训。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隶属学生处,学生处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学生处要关心、支持和保证心理咨询室、教育室等这些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开展工作,配备具有心理学、精神病学和教育学方面知识并通过专门技术培训的咨询员,配备适当的咨询室及相应设备。
另外,将学生的心理教育融入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显得非常重要;很多高校已把对新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列入了上岗培训的重要内容,并对政工干部举行“心理修养系列培训”,使高校学生辅导员、政工干部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个体特征,通过他们的日常工作,有效地将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
参考书目:
[1]、《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吴远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8。
[2]、《思政教育学原理》,苏振芳主编,厦大出版社,1998、2。
[3]、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郑莉君[J].《前沿》,1998/12.
[4]、《青年人的心理与治疗》,曾文兴编著,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9。
[5]、《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杨宏飞、朱作仁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董广杰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3。
[7]、《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国家教委思政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9。
[8]、《大学生心理教育》,莫雷主编,济南大学出版社 ,1995、5。
[9]、《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吴增强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
[10]、《思想道德修养》,罗国杰主编。
[11]、《心理学新编》,赵淑文主编,首都师大出版社。
[12]、《学校心理干预的技术与应用》,岑国桢编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