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附属医院党委,南校区党委,校职工委,基因工程研究所党总支: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及广东省教育厅针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以及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为加强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学校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奋斗目标,学校在总结过去经验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加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若干意见》。学校党委认为,这些措施紧密结合我校实际,创造性地贯彻了上级精神,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对进一步提高我校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必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实施。现将《加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十条措施》印发各单位。
望各单位认真组织学习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进一步促进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联系人:夏欧东 杜庆锋 48030)
中共南方医科大学委员会
二ΟΟ六年四月十三日
主题词:加强 创新能力 措施 【决定】
加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十条措施
为进一步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思维、方法与能力,提高创新综合素质,激励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开拓创新,学校党委决定就加强我校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以下意见:
一、成立创新人才培养组织机构
成立创新人才培养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我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理念、方法、模式、管理、评估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指导,负责创新教育基地、创新项目的审批,以及对创新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与管理。组长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担任,教务处处长、学生工作部部长、科技处处长、校团委书记任副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由教务处和校团委负责人担任,办公室设在学校教务处。
二、着力构建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及实践能力,学校将对原有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增设与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相关的课程内容,形成较完整的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三、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科研、教学及管理资源,建设一批校内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与兄弟院校和其他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校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引入校外资金、设备和技术支持,建设产学研共建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四、鼓励、支持科研及医疗成果应用于教学
鼓励科研、医疗等领域中取得的成果积极地应用于教学,近期将优先从九五以来我校获得的省(军队)级二等以上的成果奖项中选择部分项目,以实验教材、选修教材、网络教材、电视教材等形式再现科学探索的过程与取得的成果,供学生学习和参考。为鼓励科研、医疗与教学相结合,学校将对各类成果应用于教学予以资助。
五、开设创新思维培养系列专题讲座
为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以及对成才之路的正确理解,加深对相关学科前沿进展的了解,依托“院士讲坛”、“麒麟论坛”、“云山大讲堂”等活动,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企业家和管理界人士来我校为本科生进行创新专题讲学。
六、积极支持本科生开展创新实践
积极支持本科生承接来自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课题;建立“学生假期科研活动月”制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参与校内外科研单位的课题研究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的力度。
七、搭建多元教学信息化共享平台
加强教学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按照整合资源、统一规划、重点支持、共享共用的原则,整合相关部门现有科技图书、专利、标准等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搭建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新成果、实验室建设等相关资源的检索与共享平台。
结合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及优势学科群,重点加强数字化医学虚(模)拟培训与研发中心、协作式科研教学信息平台及医学教学优质资源共享中心的建设,突出这些中心与平台在我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
加强外语和双语教学的比重,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教师与学生的外语教学与培训;支持各单位承办大型国际性学术会议,支持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我校讲学;鼓励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相关学术会议,了解科学前沿知识和科技发展动态;加强与国外及港澳台等知名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计划地选派学生到国外进行短期的学习、培训和实习。
九、加大创新培养经费投入,激励全校师生积极参与
每年列支专项经费100万元支持本科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主要用于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以及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对参与指导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工作量,将根据项目内容、学生人数和最终成果折算为教学课时。创新教育基地的教师在申报各项教学成果、教学课题、教学奖励以及教学岗位聘用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集体和个人,学校将予以奖励;对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获得奖励的学生,学校依据有关规定授予相应的创新学分。
十、积极研究创新培养评估体系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设立专项研究课题,组织相关人员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估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以确保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机制的公正性、科学性和长效性。